俗话说,“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创造奇迹。”八年坚守,八年创新,八年精彩,《冬歌文苑》创造了奇迹。靠什么?靠的是精神——文苑精神。《亮剑》里的李云龙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 ,是一种气质,这种性格和气质是由组建这支部队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冬歌文苑》的创办人冬歌,正是以军人特有的性格和气质为文苑赋予了特殊的精神内涵,打造出了冬歌文苑精神,其核心概括为“自律进取、开放包容、无私奉献、追逐梦想”。自律进取,用勤奋与坚持攀登文学之巅。我和冬歌相识十几年,深知他的为人之道和做事风格,即使是在当年劣币驱良币的恶劣环境下,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依然坚守着人性和党性。这种自律进取精神,正是《冬歌文苑》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文苑里作者们退休的比较多,有李廉德、王德生等接近“90”后的老先生,但大家退休不退岗,离职不离情,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李品刚老师《七载同行文苑情》,七年的时间在文苑发表作品254篇,另有33篇作品在纸质媒体刊发,10篇征文作品获奖,14篇作品入选全国出版发行的文集,出版个人散文集两部。袁福成老师和文苑《一路同行,不虚此行》,即便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也和文苑不离不弃,把文苑当家园,先后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58篇。人固有的本性是自私和懒惰,但自律使老作者们笔耕不辍,宝刀不老,靠勤奋焕发着青春和活力。当然,作者中也不乏年轻人,如李耘老师等,他们用独特的文学视角在为文苑增添时代的活力,咬定青山不放松,朝着文学的高峰不断攀登。更令人兴奋的是,在文苑里还活跃着一批“娃娃兵”,他们虽然还是中学生、小学生,但有着强烈的进取心,虽然习作略显稚嫩,却在用心用力地去探寻着文学的“金矿”。在《冬歌文苑》中,每一篇优秀作品都见证了创作者的自律之心、进取之路,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前列方阵,共同追求文学的卓越。开放包容,用真诚和友善构建温暖的港湾。《冬歌文苑》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文苑有超高的人气,开放包容又是另一个重要精神特质。在《冬歌文苑》里,真诚友善、团结和谐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文苑不设门槛,不看作者的背景、年龄、经验,只要有一颗热爱文学的心,都能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才华。在这里接纳各种文学风格、各种题材的作品,无论是古典诗词的婉约之美,还是现代小说的创新之奇;无论是散文的细腻情感,还是诗歌的奔放激情,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更为可贵的是,群里的作者,是良师亦是益友,是老师更是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既能真心地对待自己的作品,也能真诚地学习他人的创作。留言中既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也给予他人鼓励和建议,没有虚伪的奉承,只有发自内心的赞美和诚恳的批评。当有人遇到困难时,大家会伸出援手,给予支持和帮助;当有人取得成就时,大家会共同庆祝,分享喜悦。在文苑里,文学不再是孤独的创作,而是一场充满温情的心灵对话。陈清贵老师说《冬歌文苑暖如家》,李水才老师说《爱是前行的力量》,雷体华老师说,《冬歌文苑》除了“新、大、快、好”的特质,还在于其能包容、宽容、优容,“容”多且好,《有容乃大》。无私奉献,用光与热传递着文学的星火。《冬歌文苑》创建八年,编辑无薪酬,作者无稿费,读者无奖惩,如何创造出来的奇迹?关键是有一群充满奉献精神的人。首先是编辑们不辞辛劳,在背后默默奉献,甘愿做无名英雄。读严圣华老师的《我在文苑收获多》不难看出,编辑们对作者投来的每一篇投稿都是认真审阅,从字句的斟酌到篇章的结构,都给予精心的打磨和指导。他们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不图回报,只为作者的心血不被辜负。同样,广大作者们也是全心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情感,他们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抒发内心的感悟、探讨社会的问题,为读者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许多人在生活中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依然坚持创作,这种奉献精神,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与《冬歌文苑》相遇的人。更令人感动的是,冬歌带领大家从文苑走到生活,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援助失学儿童、捐助受灾群众、多次实地采风,不仅用文学作品传递正能量,更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无私奉献精神,让《冬歌文苑》不仅是一个文学平台,更是一个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团队。正如马发军老师所说,“八年来,《冬歌文苑》见证了无数仙葩的绚丽绽放,也记录了这些幕后守护者们的辛勤与汗水。他们用全心全意演绎了什么是真正的热爱与奉献的感人故事,用满腔热忱书写了属于冬歌文苑的经典传奇”。追逐梦想,用成果和名气打造文学新天地。追逐梦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更是文苑的精神和价值所在。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梦想或许是用文字编织出来绚丽多彩的美好世界,或许是通过作品触动心灵、引发共鸣的一场辩论大赛。《冬歌文苑》就是一个筑梦圆梦的舞台。不论是初出茅庐的新人,还是经验老道的猎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陈精老师说《冬歌,一首岁月的诗》,“八年的时间足已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长成大孩子,也足以让一棵小树成材”;陈红姐老师说《梦里芬芳,花开文苑》,孙海先老师称《冬歌文苑心梦之岸》;白锦刚老师说《枫叶正红时》,“八年来,《冬歌文苑》见证了无数老师的成长与蜕变,也记录了他们最真挚的告白。这不仅是一场情感的释放和流露,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八年中,文友因发表作品,因参与出书和自己出书,上百名作者加入国家、省、市、县作协和各级散文、诗歌学会;十几名作者出了自己的文集,这既是一颗颗自带光芒的星星,也是一个个自成体系的星座”。大河流水小河满,蜡烛成灰泪始干。“学习、交流、成长、共进”,《冬歌文苑》用高质量作品和专业的服务,成就了作者,成就了平台,也打造成出了品牌。八周岁生日之际,引来诸多文学大咖发来贺辞、诗词,对文苑表示祝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冬歌文苑》有这样的名气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靠一流的作品积累起来的,是靠超高的人气、蓬勃的朝气和过硬的底气汇聚起来的,更是靠八年的艰苦努力拼搏出来的。在这个知识碎片化的快节奏时代,文学似乎渐渐被人们遗忘,但《冬歌文苑》却始终坚守着这块阵地,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文学的魅力和价值,让那些热爱文学的人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剑气铮鸣书作胆,文坛洒落笔为戈”。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冬歌文苑》将继续汇聚精神的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相信《冬歌文苑》的明天更美好。本文成文时,学习借鉴了许多老师八周年系列贺文的部分内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2024年10月24日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