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蛮干,不信谋略
范增,他劝说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攻巨鹿时,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以他为末将,后归属项羽,为其出谋划策。他[呵呵]屡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他忿然离去,途中病死。他死后,刘邦以弱胜强,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不善用人,人才缺乏
导致在人才资源的极度劣势。关于项羽不善用人,韩信、陈平如此大才,在项羽麾下既不能施展才华,反而出走归属刘邦。如此此消彼长,楚汉相争,刘邦一方自然就占据了人才方面的绝对上风。几乎是经刘邦、韩信、陈平等历史大牛一致盖章的共识,也就是作为君主最重要的能力缺失。
相反项羽集团因人才缺失,则严重缺乏战略保障能力,如长期对峙的荥阳之战中,正面攻击刘邦,则没有人能替他守住粮道;回师剿灭彭越时,没有人能替他守住荥阳。
手下诸将除了他自己,不但没有人是韩信的对手,甚至亦没有人统军才能是刘邦的对手。所以每当他一想抽身去解决后方sao扰的彭越,正面战被虐的刘邦马上就能打爆他的部将,回血翻身。
面对韩信扫荡北路诸侯,四个多月荡平代赵燕齐四国,项羽欲出击却无人替他守住后方,交给麾下首席大将龙且,岂料此人因之前击破英布,盲目自大,潍水一战葬送二十万大军。
此后腹背受敌,粮草匮乏,刘邦则据荥阳、成皋坚守不战,同时大司马周殷叛投刘邦,导致楚军后方尽失。剩余十万楚军“疲食已尽”,终遭天下诸侯六十万大军围攻于垓下。
而敌军总指挥韩信用兵能力同样已达化境,再不可能靠指挥能力去扭转危局,不论何等神将,在此种情况下亦是彻底无力回天。
如果项羽真知身后事,复盘再来一回,鸿门宴头一个要杀的怕还不是刘邦,多半是持戟郎中韩某人。此时杀之微不足道,可比此时杀刘邦的需承担的政治风险和代价小多了。
这亦符合项羽本身的行事逻辑和作风,杀个执戟郎不过一念之间。相反和刘邦那样,去重用一个点数没加武力、名声又不好的“跨夫”为大将,对项羽来说,怕是“本王真的做不到了”。
攻而不占,战略缺失
项羽战术上基本无敌了,战略上就是渣,放着关中不要,定都彭城四站之地,后来只能四处平叛,还越平越多,忙的焦头烂额。又把刘邦分到汉中,让刘邦入了巴蜀,后又占了三秦奠定王霸之基。彭城之战3万破刘邦56万,然而根本没什么卵用,伤不了人家的根基,战术上再牛逼,战略上不行,注定是输。
那时韩信已打下魏地,英布也已倒向刘邦。范增劝他与齐联合,他不愿意。攻下齐后又不占领,打完就走,跟玩似的。他说对那块土地不感兴趣,只是咽不下这口气。可这样只会战争不断,楚军不断伤亡,耗损实力。就像钟离昧说的,齐人会不断起义,楚军勇猛,齐军也都不怕死。因为他们的家就在那里,那是他们世代的家乡,是他们的本和根,是他们愿意用生命来守护的地方,他们都同仇敌恺想要赶走侵略者,保卫神圣的家园。可项羽却始终不占领,占了多点人口军队也好呀!而且就不会有后来韩信攻下齐地,对项羽几面实施包围的战略了,也许就不会有垓下之围了。看来项羽真不适合当一位战略家呀!
优柔寡断,坐失良机
鸿门宴上项羽忠奸不分,坐失良机。这是在说范增与项伯呢。项羽要杀刘邦,用得着项庄舞剑吗?此时无需杀刘是肯定的了,而范增不顾杀刘可能产生的时局震荡、收不了场的后果,一意孤行安排刺刘行动,这是绝对错误的。不用范增之计,不理会范增的不断暗示,正是项羽的英明之处。范增的馊主意还是不施行的好,得不到项羽的支持也很正常。项伯不是什么奸,他不过是在主持公道,说出了当时局面下一个正人君子应该说的话,做了应该做的事。项伯是项羽的长辈,但看不出有什么权力,其影响或者说让项羽改变杀刘打算的言辞,在道义上是能站得住脚的。符合道义的话,不能视之为谎言与欺骗。换言之,项羽听项伯的劝告没有错。项羽的实力虽强,但诸侯联军包括楚军在内,也是反秦武装,并非拥戴其当皇帝的武装。他们或者可以追随你在旧秦撒野xie愤,但未必肯随你sharen。你因为刘邦影响你当皇帝而杀了刘邦,手下的人未必肯为由此出现的大乱出力效忠。如果不是项伯以身遮蔽沛公,鸿门宴上发生了恶xing事件,可能会酿成一场大乱,甚至于旧秦势力都可能死灰复燃。项羽听了项伯与樊哙两人所言,无可指责。因为当时的局面确实不易把握,其结果究竟如何,根本无法预测。对项羽不用范增之计,而于鸿门宴上释沛公不杀,后世讥评甚多,但反对杀沛公者亦复不少。范增杀沛公之计后人指责甚多,事实上杀刘会造成天下大乱、无可收拾才是项羽不杀刘的关键所在。考量当时形势,杀沛公实为一陋着而非高招。杀,几乎用不着费脑筋,这个人碍事,杀了干净。不杀,才用得着仔细权衡,盘算清楚不杀以后的具体棋路应该怎么走。范增七十多岁,号称很懂权谋,实则不甚精通,且一点不识大体大局,只知以杀为务,又有何高明可言?杀刘即为大无道,而此前大无道者数坑秦降卒,此后大无道者为烧秦宫殿坑齐降卒,不知范增可曾力主。考量范增史实,一莽老汉而已,此处力主杀沛公,即使霸王不同意,也一意孤行让项庄来干;日后楚汉相持,汉因不敌而求和,项王拟允,范增坚决不同意,于是既未能置汉王于死地,也未达成议和。如果议和成,汉再毁约,则曲在汉而直在楚。范计虑不及此,只知道打打杀杀,与用计何干?对范增肯定与否定的文字均不少,肯定的就略过不说了,仅择反对范增的两首诗,估计肯定范增者也无言以对。
暴羽天资本不仁,岂堪亚父作谋臣。鸿门若遂尊前计,又一商君又一秦。钱舜举七十衰翁两鬓霜,西来一火笑咸阳。生平奇计无他事,只劝鸿门杀汉王。
君子战争,鄙视暗战
因为项羽是中国历史五千年来首位满足战神六则的人。。
1、强大的个人武勇,嗜血好战。。。。。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无须解释。。。这是战神形象的一面,文弱书生之类,不好杀之类的,在形象上不符合人们心中的战神形象。
2、能征善战,百战百胜。。。。8年70余战,除最后一战外,均无败绩。有些人无败绩,但就打几场战,如韩信。
3、生于战,死于战。。。。22起兵,30岁阵亡。。。基本是终于奉献战斗事业。有些人一生都过着安逸的生活。。。虽是武将,但打仗的时间太少。
4、战出名声,战出地位。。。。他不是打将油的打仗。。他打的仗都是世界杯决赛。。。战出了千古名声,战出了天子地位。。。西楚霸王属天子级,不是诸候王级别,他有封王权。。。和周天子,如武王姬发,纣王一个级别。可以记在本纪上。
5、战神只玩硬 ,不玩阴。。。。这个不多解释。。。战神吗,有自信,不屑玩阴。。。你的武功己是天下第一了,你打其它人,还玩暗器。。。这不是自降自份吗。对不。。。
6、自古 英雄 爱美人。。。自古战神都有一位可以同生共死的绝世红颜。。。宝马,宝剑。。。三件套。。。项羽都有。。。
残忍嗜杀,军不敢降
秦国对项羽而言,既有国仇,又有杀害他两位至亲(祖父项燕、叔父项梁)的家恨,再加上其本身暴烈的xing格作风,是以导致了他对秦军士卒和秦朝治下百姓的滥杀。
他并非不懂政治策略,亦可以为了情势需要赦免秦军主帅章邯,甚至封其为王,然而这就和他分封天下只为驱狼吞虎一样,纯系权宜之计。
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屠灭三秦、火焚阿房,令秦国王室贵族死无遗类,当然是人道主义的重大灾难,而从项羽和楚人的角度,亦是为杜绝秦国政权死灰复燃可能,令其永久消失于历史舞台的必需。
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人xing之恶就难以抑制,以为屠杀能一劳永逸达成目的,因此在攻灭齐王田荣时,楚军亦对三齐百姓进行滥杀,岂知适得其反,反而陷入民众自发反抗的泥潭。更让刘邦借此良机还定三秦,收得关中民心。
此前萧何入秦宫,已尽取其户籍图册等各种中枢资料。之后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秦人踊跃支持,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为父兄子弟的报仇yuwang,是以刘邦集团在短短时间便占据了战略,经济,体制甚至人才上的极大优势,全盘继承了故秦帝国的军国动员能力。
极度自负,不信下属
因自负而不信任下属,项羽几乎没什么信任的人,陈平略施小计就让他怀疑对他忠心耿耿的范增,相当于自砍大腿(当然在项羽眼中只有自己是大腿,其他人最多算腿毛)。项羽也因自负而不结交其他势力,总觉得自己NB,可以打服天下。结果搞到四面楚歌,一会儿在西打刘邦,回头立马向北打田氏,再回来打刘邦,那边彭越又搞事儿了,项羽手下没靠谱的将领(也许有没被发现),只能自己来回折腾,虽然自己确实NB,每次都把刘邦打的哭爹喊娘,但好虎始终架不住群狼。
项羽自负的极限表现在最后要挂时说的那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最也。意思是,除了老天,你们算老几? 以灭秦时的霸主地位,短短几年一败涂地,还不知自省!
小气自私,缺失公正
《项羽本纪》有“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 项羽在灭秦后分封诸王时不够公正,直接导致之后仅仅几个月,天荣就带头起来造反。此外,项羽对手下的人也不咋地,动不动就想砍了下属,比如,陈平就是怕被项羽砍了才跑路的。相反,刘邦这方面做的很好,虽然刘邦未必有多大度,但这人特别看得清形势,比如封韩信为齐王那段,对局势判断反应极快。
后记
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