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东吴孙权的儿子们之间的争斗。当时东吴的太子是孙和,也算得上是文武双全,并且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人也认真努力,朝堂之上一片赞誉之声,按理来说,皇家能养出来这么一位谦和有礼的“正常人”也算是不容易了,毕竟在那个环境里,皇子们的标配大多是傲气或者任性吧,本以为这么一个完美的太子应该是一马平川,理所应当的继承大位,然后继续为黎民百姓兢兢业业的工作,孙权有这么一个省心的儿子,也该是放心啊。
但是,偏偏孙权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偏偏就是不喜欢这么一款温顺纯良的太子,厌恶太子的规矩本分,反而喜欢有些任性的四儿子孙霸,一直遗憾未能把太子之位传给孙霸,觉得甚是愧疚,然后封了孙霸为鲁王,并且荒唐的是竟然把鲁王的待遇与太子等同。
孙权这个做法,如果是普通百姓来说也能理解,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给了一个儿子太子之位,对另一个儿子总觉得想补偿一下,开点小灶,额外赏些好吃的多照顾一下,也能理解。但是,这是皇家,不是百姓,孙权的这个做法完全就是为两个儿子制造矛盾,毫不顾及太子的颜面!
他这样做,让文武大臣们怎么想?让孙霸怎么想?皇位这么一个大馅饼,谁都难以抵挡他的诱惑,不过是,有时因为觉得实在不可能才绝了争夺的心思,但是一旦让他看到有机可乘,哪怕是一丝丝的机会,也不会有人放弃,而是尽力一搏,哪怕那一丝丝希望只是错觉。
而孙权现在就是有意无意的给了孙霸这种希望,让孙霸觉得,自家老爹这是想扶自己上位,自己这不能辜负了老爹的一番美意啊,自然是打起精神,开始使劲的折腾;而朝堂上的臣子们最是能见风使舵,揣度圣上的用意,原本平静的朝堂,原本还算和平的手足关系,就这样开始波云诡秘了。
正赶上孙权还有个爱挑事的闺女孙鲁班暗中添乱,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孙鲁班先是嫁给了周瑜的儿子周循,但是无奈周循英年早逝,之后孙鲁班就改嫁给了将军全琮,所以孙鲁班又称全公主。
孙鲁班的母亲是步夫人,太子孙和的母亲是王夫人,后宫的女人没事都在一起攀比自家的孩子,自然孙鲁班也是不喜欢孙和的,恰巧孙鲁班比较受孙权的喜欢,自己的母亲步夫人也比较受宠,于是孙鲁班就不时的在孙权面前打孙和的小报告,还特意派人跟踪孙和,就盼着抓到孙和的把柄。
孙权病重,孙和去太庙祭祀,祈祷父皇的病早点好,回来的路上碰见了自己妃子的叔父张休,于是应张休的邀请就去张休家坐坐,权当是串门,结果孙鲁班就趁机在孙权面前诬陷孙和,说孙和去太庙是假,去与张休密谋才是真,而且孙和的母亲这几天都是笑容满面,开心的很。
这一席话,不可谓不狠,孙权本来就不喜欢孙和,这又在病中,疑心本来就重,非常忌讳皇位的事,就像是一个将死的人在最后流连之际,更加在意有人觊觎自己的财宝一样。孙权更是大怒,跟本不去调查真假,直接就把这笔账记到了孙和头上,对孙和更是厌恶。
渐渐地,大臣们分成了两派,支持太子孙和的基本都是朝里比较耿直的老传统们,他们不会变通,只会一味的死谏,长篇大论的跟孙权讲道理,一直抓着嫡长子的祖宗规矩,甚至有些大臣更是不惜长跪宫门不起。
这一系列的动作确实是忠臣良将的标配,但是看在孙权眼中确实更加憎恶,像是在逼宫。他们口中滔滔不绝的大道理,听在孙权耳中更像是对自己的讽刺,更像是指桑骂槐的说自己是昏君,不懂规矩一样,于是这样轰轰烈烈的劝谏不仅没有起到好的效果,更是起到了反效果。
最终因为某个大臣上书要求将鲁王派出京城的提议,彻底惹毛了孙权,鲁王派更是抓住机会大肆诋毁太子派,于是孙权就借坡下驴,直接对太子派进行了一次大清缴,明知道是诬陷,到那时网织罪名也得弄下台。
最终就是孙和由软禁改为流放外地,太子派这些耿直的忠臣,抄家的抄家,满门抄斩的满门抄斩,怎一个惨字了得。
什么才干,都比不上上位者的喜好,古往今来,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