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后我在同学的介绍下读了这本书,我细细品味着它的内容,越发体会到《出版商周刊》的话:“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同时兼具时代感和高度文学质感。”
两个童年的玩伴,在他们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之情中却隐藏着许许多多的“炸弹”,这“炸弹”随时可能爆炸,炸毁他们的“朋友之情”。
第一颗“炸弹”就是他们种族的不同,哈桑是哈扎拉人,这似乎注定了他是一个侍者的命运,使他永远无法与阿米尔平起平坐。第二颗“炸弹”就是他们的性格差异,哈桑是一个十分忠诚的侍者,他为阿米尔承担错误,陪阿米尔玩,尽心尽力的服侍着阿米尔,而阿米尔则是一个胆小怯懦,心胸狭窄的人,他利用自己的学识去糊弄哈桑,他为了和爸爸独处骗爸爸哈桑生病了从而不带哈桑去看电影……第三颗“炸弹”就是他们所处的时代,那个时代把侍者和主人划分的极其清楚,侍者的地位永远要比主人矮一截,他们出去街上都会受到行人的唾弃,这样的时代阻隔着他们成为好朋友,似乎他们的关系就只可能是侍者和主人。
终于有一天“炸弹”爆炸了,哈桑那独特的追风筝的本领似乎成了他和阿米尔决裂的导火索,也成了阿米尔心中无法打开的心结。在1975年阿米尔十二岁的时候,他参加了阿富汗一年一度最隆重的风筝节,哈桑做为阿米尔的助手陪他一起参加风筝比赛。对于阿米尔来说比赛的胜负尤为重要,因为得到这次比赛的冠军他就能证明自己,就能得到父亲的赞扬,就能得到自己期盼的父爱。最终阿米尔披荆斩棘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要取得最终的胜利他还需要追到那只最后割断的风筝,于是哈桑发挥长处的时候到了,追风筝的任务就由他替阿米尔来完成。他飞快的跑去,去帮阿米尔追到那只象征着荣耀的风筝。经过一段路程的追逐,他终于追到那只风筝,但是一条小巷中却遇到了与他有恩怨的小霸王阿塞夫,阿塞夫提出了放他走的条件,就是把手中追到的风筝拱手送给他,哈桑知道这个风筝对阿米尔的重要性,他没有他应阿塞夫,最终阿塞夫对哈桑进行了凌辱,这一切被赶来寻找哈桑的阿米尔看在了眼中,但由于他的怯懦使他只能双眼看着哈桑所受屈辱。哈桑帮助他追到了风筝,阿米尔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包括父亲的关爱,父亲的赞扬。阿米尔享受着这一切,但是内心中却有些恐惧,他害怕父亲知道哈桑的事情害怕失去那得来不易的父爱。于是他的内心开始恨哈桑,他开始不跟哈桑玩耍,开始不理睬哈桑,甚至产生了赶走哈桑的想法。一个个邪念从他的脑子里冒出,最后他实施了,他把父亲送给他的夜光手表和一些钱塞在了哈桑的床底,最后成功陷害了哈桑,使他离开了自己的家。
后来发生了战争,阿米尔和他的父亲开始逃亡,后来经过曲折的逃亡过程,最终逃到了美国,阿米尔的父亲一生都有一股刚强之气,他不愿意靠美国的救济金生活,他拒绝了美国的救济然后自己和儿子阿米尔靠买卖旧货维生,后来他患了重病,在帮儿子提完婚事后去世了。只剩下阿米尔和妻子索拉雅以及妻子的家事将军极其将军夫人一起生活。和妻子一起过上表面上幸福生活后他心中还是放不下童年时哈桑的事。后来他发现妻子没有生育能力,经过一系列治疗之后,还是无法治愈妻子的病,最终他们决定领养一个孩子。
在他们做出决定之后他却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拉辛汗的信,信中提到了一句话:“那儿有你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句话让他断定拉辛汗已经知道小时候他和哈桑的事,另外念及小时候他和拉辛汗的交情,他决定告别妻子,坐飞机回正在进行战争的祖国去看望拉辛汗。
回到阿富汗后他见到了奄奄一息的拉辛汗,拉辛汗告诉了他一个隐藏多年的秘密,其实哈桑是他爸爸的私生子,以及现在哈桑已经被塔利班组织杀害,但是哈桑的一个孩子叫做索拉博还活在世上,他在一家孤儿院,于是阿米尔在拉辛汗的劝说下去寻找索拉博。在寻找索拉博的过程中他看到了战争对他的祖国的摧残,路边到处是尸体以及饿得以讨饭为生的人,他回到自己的家中发现,他原来的家已经被炮弹摧毁,他父亲以前所建的孤儿院也已经被夷为平地。在一个球场他看到了塔利班组织用石头活活把人砸死。这一切让他对战争充满了恐惧。
他克服层层心理障碍最终鼓起勇气,最终成功的救出了索拉博,经过曲折的过程他把索拉博带回了美国,和妻子一起收养了索拉博为自己的儿子,他们又一起放风筝,一起追风筝。
看了这篇小说对我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篇小说以文学的角度介绍了童年的生活以及战争的罪恶。看到塔利班在阿富汗无法无天的行为以及炮弹把一间间民房夷为平地时,我似乎看到了日本侵略者入侵我中华无恶不作的行为,也更加体会到了战争的可怕以及我们应该更加的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