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说俺家乡美,我的家乡位于洛阳市新安县西北35公里地处黄河与珍河交汇西南岸边——狂口渡口,俗称东沃。早些年,她是县经济发展先进村,主要以开采硫铁矿石、炼黄为主,有煤矿、水泥厂等,河南省第四监狱就建在我们村。自古以来就是官商交易的重要渡口,是黄河中游最大的一个水旱码头,早先有这样一个说法,天下有两口,数罢汉口数狂口,狂口有人杰地灵有日进斗金的传说。可想当时的狂口经济繁荣,生意兴隆。政府设有航运站,行船不断,每天卸货的、装船的、人员穿梭非常热闹。
每年三月三赶庙会唱大戏,三天的集贸,吞吐着周边相邻村都来做生意卖山货和农副产品。赶庙会的场面至今还印在脑海中,上街、下街、老黄剧(有舞台的大院)都摆有摊位,农副产品齐全,叉把扫除牛笼嘴,镰刀锄头犁耙楼等等应有尽有。饭店小吃生意特别火。记得爷爷带着我去赶会,买包子吃,买一把花生,买两节甘蔗,花生很香,那种香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甘蔗特别甜,每次都只能吃一点,剩余的放在竹篮子,高高挂在梁上小孩够不着的地方,过两天再给吃上一些,房梁上的竹篮子,成了童年的最甜的回忆。在我十四五岁时,姐姐能干活儿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有爷爷、妈妈、姐姐共同劳动我们家终于有了存款,不再是少工缺分的欠款户了,全家人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记得我上一年级时,是爷爷和母亲把我领到家门口,坡上一座上庙的学堂里读的书。我们的学校不收学费,现在想来也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何况是那个年代,弥补学费就是靠学生们的课外劳动。一项是拾礐子(烧制硫磺的原料矿石或二氧化硫)、一项是捡羊屎。学生入学时还得交上100斤礐子。当时学校有炼磺炉,搞勤工俭学,每周学生都要有一天时间参加劳动,到联办矿拾烀子。有的同学在比看谁的小锤锤礐子时声音响亮。拾礐子时都爱捡胡三(六棱、八棱)、胡蛋,看上去闪闪发着金光。
记得上四年级时学校开设了理发组,钉鞋组,我也参加了其中,每理一个发收5分钱,钉鞋同样一双5分到一毛。积极参与为同学服务很有意义。我上五年级时土法建造乒乓球案台,先设计一个,其他班级照着垒砖砌墙,还让我去指导。在小学期间学习成绩比较靠前并且担任班长和学习委员,和同学们相处关系很好。课间活动都爱撇柿胡游戏,有的是橡皮圈,有的是铁片,看谁的工具好撇的多。在上学时和下学回家的路上推铁环,上坡下坡看谁推得好,不会倒。当时的条件就是这样,没什么玩。女同学们玩操姣、打沙包、踢毽、丢手绢,输家唱歌表演节目,初中学生打篮球的比较多。(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女同学跳绳,跳绳技术技巧多样,有双人跳,有挽花交叉跳,有跳大绳的多人齐跳,都非常开心。在我记忆最深的是我班同学建珍写的一篇作文班主任认为特别好,要求全班同学都读背,特别是班长要背。我不会背,罚我,到初中毕业我也不会熟背。勤工俭学我们到鹰嘴坡山地,用鐝头刨地,有的同学把自家的牛牵来耕地,栽红薯,当时红薯卖一毛多一斤,谁买都行还要开后门,没关系还买不到哩,现在回想当时种地的情景依然很有意义。
在学校时,我们都很羡慕四监狱干部子弟(河南省第四监狱)的学生,他们的条件都比我们好,一是生活,二是穿戴和我们农村孩子在一起比较明显。同学之间关系相处的都很好,互学互帮。
家乡当时交通条件相对周边还是好的。因河南第四监狱在我们村。去河北有摆渡船,过畛河有搭石(在河里摆上较大点的石头块),要么光脚淌水过河,运气好的话可坐在马车上过。多数都是步行走路到仓头乡(公社)相距八里,去办事、赶会。当时看到有人坐北京吉普都觉得了不起,大干部。谁家遇到下雨连天有急事,畛河水涨(山洪水汇集)切断道路无法过河,只有等水位下降后才能过河。1972年前后有四监狱在畛河上建起了第一座桥,能过小车,极大的方便了周边群众,深受群众赞颂。1975年左右政府建成了畛河公路大桥。听老人们讲,1958年下大雨,畛河和黄河同时发大水(涨河)畛河水流不出,形成湖面,老街有的住家户都进了水,脸盆都能漂起。黄河水特大。
曾经有这么一段笑话,农村人没去过县城,没见过大世面。到县城看到火车在运行,说火车爬着走都那么快,立起来走跑得才快哩。
上庙学校大门前有两个大青石狮子特威武,镇守着学校。半山有一个洞叫王母古洞,又称王母娘娘庙。冬暖夏凉。夏天都爱到此避暑。每月初三、十五有香客前去烧香许愿,据说很灵验。现此庙神仙已请到义马狂口社区境内,有香客供奉,有专人组织和管理,也属民俗。
谁不说俺家乡美,家乡的山美、水美,但是更美的是淳朴勤劳的狂口人。回忆能留住记忆却留不住青春,现在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认为是天书……还是现在的条件好,应有尽有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