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典书籍,一定要有历史观,切不可以今人的心态去衡量古人。否则,你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就像最近,当我读到《喻世明言》第二卷——“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一开始觉得很荒唐,认为那是不可能的。冲动过后慢慢冷静下来,才知道自己其实谬矣。
这个故事,说是从前有两家宦官,给儿女订娃娃亲,并从小以亲家相称。男方父亲是个清官,死后没有给后代留下什么财产,因此三下两下家里便穷了。见女婿穷得不成样子,岳父便想赖婚,但面子上又不好直说,于是设计要以女儿已经长大为由,假意催促男方来过礼,等他过不起礼时,自动放弃。母亲把丈夫悔亲之意对女儿说了,女儿却慷慨陈词,说“妇人之义,从一而终”,并表示若硬相逼,就要寻死。母亲可怜女儿,欲玉成其事,就设计要瞒过丈夫,预备用自己的私房钱支助女婿,从而让他能来行礼。计较已定,趁丈夫某段时期外出办事,着仆人到男方家转达心意,并通知他今夜过来取钱。男方见说,自然喜不自禁,只是身上褴褛,不好意思来见岳母,便寻思要与表哥借套衣服遮羞。谁知这位表哥,是个不守本分的歹人,见他说明来意,便存了不良之心,哄他说,衣服是有,但今天晚了,不如明天再去。男方只道说的有理,岂料却是表哥的奸计,当夜,这位表哥悄悄来到女方家后园,黑暗中仆人也看不清楚,只道是白天通知的那人,于是放他进屋与“岳母”相见。可笑的是,岳母居然不认识女婿,把金银财宝都给了这位冒充者;更可气的是,女儿也不认识自己的丈夫,竟把贞操给了假货!
读到这里,我不禁情绪激动,一方面在为女子扼腕叹息,而另一方面,思想上老是纠结于一点:一个连丈夫的相貌都还不认得的人,怎会对他一往情深、肯为他而死?你看她,竟会说出“若硬相逼,就要寻死”的话。人的感情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的,这太不符合人之常情,纯粹是作者乱编聊斋!
然而,我却忘了自己是个今人。事实上,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它们的利益,极力在给人们灌输各种封建思想,而一代一代,大人也是这样的教育,以致连三岁小孩都知道“妇人之义,从一而终”。这个女子,其实并非对所谓的丈夫有什么爱情,那个时代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仅仅是因为受封建思想毒害太深,才会对一个人毫无道理地死守名节。
所以说,阅读古籍一定要有历史观,好多东西你现在看来是荒唐的,可在那个时代却是真实的,且不管它合不合理,反正历史就是那样。也正因为许多东西其实不合理,才有各朝各代人们的造反,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