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占地约100平方米、3。5米高的纪念碑,就安放在老虎岗镇政府西0。5公里明沈203国道北25米处,它仿佛是永久定居在老虎岗镇的一户村民,在娓娓讲述一个个的抗日故事,讲述一个尘封已久的烽火岁月。无数的生命就此在曾经的血雨腥风中鲜活起来,大地山川披挂着壮丽的风采。70年后,但以他为傲的后人——老虎岗全镇人民,依然在静静聆听。
每年的清明节,缓步走近墓地,拜祭这位家乡人心中的抗日英雄——李克诚,我都心情沉重,我都会肃然起敬。瞻仰这座“抗日烈士李克诚纪念碑”,我总在想:这座纪念碑,不只是李克诚及老虎岗全镇人民的荣耀,更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
在这个世界上,一座纪念碑,其实就是一枚针,用那些逝者生前响亮的名字作线,缝合一段历史的伤口,缝合一个民族的伤口。那些疼痛在万千山谷间起伏过,在无边的水云间跌宕过。在时间的河流里,化为从容。
假如没有战争,就不会有流血和伤口。巍然屹立在国土上的一座座纪念碑,就是中华民族和平历史上的一座座丰碑,就是和平时期人类大踏步前行足迹汇聚的代码,就是五千年中华历史文明而辉煌的延续。
对李克诚亦如此,对李克诚纪念碑亦如此。
假如没有战争,李克诚一定会把自己在北平大学工学院所学,全部奉献给社会、祖国和人民,或许会成为科技潮流的领先人物,另有一番作为。
然而,当抗日烽火燃遍长城内外,他宁愿抛洒青春热血,用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史诗。他知道自己很渺小,但千万个他最终汇成了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奔涌着,一泻千里。
1931年冬,和黑龙江省在北平读书的学生一同去黑龙江省政府主席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万福麟家,劝其武装抗日,他被殴负伤。
1932年4月,受组织委派回东北家乡,组织武装抗日斗争。6月,回到家乡老虎岗镇,他积极改造地主武装,扩大抗日队伍。
1934年11月,中共安达特支与中共满洲省委失去联系,特支活动被迫停止。不久,他转至齐齐哈尔小学校、嫩江县伪协会等地谋生,继续进行地方抗日活动。
1941年7月15日,在白城子被捕,被关押在齐齐哈尔伪龙江省警务厅监狱。1942年,他又被转押至省会哈尔滨。1943年被敌人杀害于狱中。
时间定格在那一瞬间,给历史的画面添上一笔壮丽色彩。如今,作为是一位抗日英雄,李克诚的英雄事迹被写进碑文,以他为傲的后人——老虎岗全镇人民,哪怕是外乡人路过墓地,都会止步致敬。李克诚是老虎岗镇人,他的纪念碑成了一个地理标志,更是一种忘我奉献的精神引领。
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成就伟大的中华民族。但愿从此以后没有战争,人类共享和平与繁荣。然而,二战结束70多年后的今天,世界仍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矛盾、大国对抗、地区冲突等问题依然在破坏国际稳定。特别是个别国家企图篡改和否认二战历史,为军国主义扬幡招魂。
毕竟,李克诚纪念碑仅是一个精神的象征,对于丰收的田野来说,即便稻草人日夜站在那里,也决不能完全吓走那些充满野心和疯狂的山雀。
多年来,每一次瞻仰,就是一次重温。我们带去的那份缅怀的慰藉,其实并不能传达给长眠于地下的李克诚将军,我们真正安慰的实际上是自己,是自己那颗必须明确安放在不缺少过去的时间链条上才能安然的心灵。一个乡镇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扫墓,祭奠家乡这位抗日英雄,其意义也许就在于将现在和未来与历史连接在一起吧。
先烈筑起的坚不可摧的城墙,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丰碑。多年后,我们依旧会缅怀这位抗日英雄,我们依旧会对他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