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崇宁公园,是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最美的地方。它占地宽、景色美、功能多。在没有电视看、没有手机玩的年代,是人们观景游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从位于西街中段小北街入口,向前走约100米,一片雪白的梅林就将你带入了美景之中。梅林左边是武警中队的营房,武警战士保卫着小镇居民的安宁。右边是园中园,前面有篮球场,再往前走是文化馆。园中园道孚左前方又是一片红梅林,沿着凉亭小径,路过当时唐昌唯一的照相馆就到了北街“火神庙”。
文化馆的左边是一个大广场,一直延伸到城墙脚下。广场北边紧挨着烈士陵园,南面毗邻文庙,有一个高大的群众台。一株参天古柏守护于台右。
隆冬时节,公园内红、白梅花竞相开放,光彩夺目,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盛夏之日,湖中玉盘般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粉红色的荷花亭亭玉立其间,脚下菱角簇拥,饱满的果实十分诱人。一座拱桥横跨湖面。湖心有一小岛,岛上有一阅览室,是读书品茗的好去处。一个“之”字形小桥通向湖岸,四周种着夹竹桃、石榴树,金黄的、粉红的花朵争艳斗芳。
文化馆是原民众教育馆馆长范少东之官邸,现在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策源地,供游人读书看报、开展文化活动。馆内有图书阅览室、礼堂、小舞台。小花园内也是繁华盛开,莺歌燕舞,彩蝶纷飞,美不胜收。白天,居民们在这里借阅书报、下棋聊天;晚上,业余文工团在这里开展活动,学习化妆ji艺、排练节目,届时向群众公演。
宽阔的广场是武警中队练兵习武的地方,也是群众学习骑自行车、放风筝,集会开展大型活动的场所。广场上每逢重大节日,还要举办烟火晚会,每当这时全城老少蜂拥而至,小时候祖母牵着我去公园看“烟火架”(放烟花)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记得上小学那阵,曾参加过广场上举办的大型团体操“从猿到人”的表演。那旋律、那阵势至今还在耳边和梦中萦绕。
由政府牵头,文化馆负责的一期“文娱骨干培训班”在这里举办。几百个从乡村、集镇选派的男女学员聚集在群众台前的广场上,分小组围成大圆圈,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用“兰花指”比划“天”、“地”的情景记忆犹新。学习结业后,每个组要出一个汇报节目,清楚地记得我们组的节目是《胖嫂的娘家》那优美的歌声、搞笑动作至今难忘。
经过培训后的学员们,在今后的漫长岁月里不负众望,为助推工农业生产、繁荣地方文化作出了贡献。曾记得在莲花洞水库进行的一场演出中,山风习习,水库工地上火把通明,民工聚集,舞台上一个维族小姑娘头戴小花帽,身穿长裙,伴着维语歌曲上得场来,她舞动长袖、飘动长裙,旋转跳跃,那就是我表演的维族舞《美丽》。尽管当时不知道歌词“噻伦多伦噻伦……”是什么意思,但知道整首歌是歌颂五星红旗的美丽。此情此景也常常在梦中再现。当晚队员们的表演受到民工的欢迎,一阵阵掌声回荡在水库上空。夜深了,姐妹们躺在寂静而简陋的工棚内依然兴奋不已。
广场上的群众台,除了开大会作为主席台而外,就是舞台。老一辈业余文工团演出的话剧《龙须沟》给唐昌父老乡亲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姐姐和她的同学们演出的话剧《森林XX》也十分精彩。舞蹈《米茶扑碟》是她们和警察中队联合演出的。号称“李小鬼”是市民们喜爱的战士,在舞台中扮演蝴蝶的角色,只见他手执一长竹条,前端有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小李忽前忽后,忽左忽右跳跃着、旋转着让蝴蝶上下翻飞,躲避着姑娘们的追逐扑打……台上热闹嬉戏,台下欢呼雀跃,沉浸在欢乐、热闹的气氛中。
位于文化馆右侧的照相馆,同样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上中学那些年,每周学校举办晚会以后,参加演出的同学就要去那里拍下演出剧照,可惜当年的照片在文革中给抄家抄走了,可是岁月却抹不去那曾经带给我永恒的快乐回忆。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我的家乡唐昌镇也以崭新的面貌和祖国一道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原来公园的大部分景区被大市场、商铺、超市、住宅楼小区所取代。保留了“园中园”那部分。1999年经过整修,重建的“崇宁公园”焕然一新,文化气氛更浓了,每天来这里的游人络绎不绝:在漫步流连中品位楹联韵味,在文化走廊浏览古镇历史,在茶园里品茗、下棋、聊天,在舞台前看川剧,在凉亭内弹琴唱歌,在抗日纪念碑下跳广场舞……
追梦路上,风光无限,但是我还是恋恋不忘那原来的“崇宁公园”——我梦中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