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的逃脱,一直是个谜。
早在公元1368年的七月,徐达北伐的大军达到了河北通州,距元朝都城也就一两天的路程了。然而,吊诡的是,北伐军事统领徐达偏偏在通州什么也不干,待了七天。既不是为了发动新的攻势,也不是为了等补给,更不是为了等敌人投降。
就只是耗,耗了七天。
七天时间,对于元顺帝逃跑而言,已经够用的了,元顺帝也很配合,果然在半夜打开健德门,跑了。然后,徐达的大军才姗姗来迟,这是第一回。
第二回发生在不久之后的开平,开平是今天内蒙的正蓝旗闪电河北岸,是元朝的上都。徐达的军队懒洋洋地来了,大明王朝的军队兵临城下,看样子应该是瓮中捉鳖,徐达却将包围圈故意漏一个口子。
元顺帝似乎明白徐先生的意思,又跑了,这是第二回。
开平王常遇春愤怒了,因为白白丢失了活捉元朝皇帝的大功劳,徐达却不慌不忙地解释:“元朝末代皇帝虽然只不过一介夷狄,但好歹也曾经是我们的主子,当了八十年的合法政府,怎么也要给点面子吧。如果真的逮住他,我们的老大该怎么处理他呢?对于这个前任皇帝,难道封一块地盘给他?还是把他杀了才甘心?我觉得两者都不好,还不如放了最省心。”
常遇春很不认同徐达的做法,班师回朝后向朱元璋打了小报告,朱元璋就当没看见。
朱元璋和徐达在处理元顺帝的问题上,是有默契的。有专家考证徐达可能没有参加过开平追击战,但《明史》确实记载了君臣二人关于元顺帝去向问题做过交流,朱元璋在汴梁的时候,徐达曾秘密向朱元璋请示:元朝的皇帝若逃跑,要不要乘胜追击?朱元璋回答说:赶到塞外就行了。
《元史》里也有证据,“元顺帝本纪”里就交代:朱元璋鉴于元顺帝弃城而去的合作态度,认为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勉强算是实现了元朝明朝的和平交接,鉴于此,因此封其为“顺帝”。而在元朝那边,元顺帝被称为“元惠宗”。
明太祖朱元璋和徐达的这点心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元朝再怎么不济,也是曾经的君,对于君,总得有个面子上的尊重。
隋炀帝是暴君,天下反他的都扎堆了,但是当他被杀于扬州之后,造反的李渊、窦建德等人都痛哭流涕为隋炀帝披麻戴孝,一个个奉他永垂不朽。
再如崇祯皇帝上吊死了,但李自成进北京后还是厚葬了崇祯。
对过去合法政府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合法xing的尊重,虽然用的是武力,但也是一种政权交接。古人这点度量还是有的。
清朝的最后一任太后隆裕太后死于1913年,当时已经是民国,但是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这帮清朝旧臣子、民国新权贵都披麻戴孝、三跪九叩,表示对旧老板的尊重。
相比之下,周武王拿着纣王的尸体当箭靶,也忒小气了一点。
鉴于这个政治伦理,朱元璋与元顺帝相见不如不见。
怎么相处都是尴尬,放人是最佳处理办法。
史书还有个记载,朱元璋派兵北伐蒙古,交待了一句话:“传国玉玺在鞑子手里,想办法弄回来。”
结果没弄回来,民间传说那玉玺就是当年蔺相如舍命保护的和氏璧。
然后,民间又传说,没有了和氏璧的王朝,都是假的,伪的。
这个传说忒阴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