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年过去,居然已经快要忘记高考这件事了。但其实么它真的也不是一件那么大的事罢。
前些时候随父母同一众叔伯阿姨们聚餐,别人说起我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已很是厌烦被称作“XX年XX市状元”。不过是运气好罢了,时隔五年还在拿好运气当光环,那就是大大的失败了。
诚然,那年的高考对我而言,也真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
而我呢,其实对传说中的最后两道大题有多难已经印象稀薄,只清楚地记得,在平日是送分题的立体几何题上,我花了将近半小时。做最后几道大题的时候,又一直默默地警告自己:这是高考,不要跳题,这是高考,不要跳题……毕竟平时作业不会的或者步骤麻烦的题我都会跳过不做啊。
考试第一天天气很好,所有送考老师都穿着整齐的红衣;高一时的数学老师拍拍我的脸,大吼一声“期末考!”,然后我噗嗤一下笑了出来,笑着进了考场。
那年广东卷语文作文题“回到原点”,比起今年全国卷的题目,简直正常又良心。但我写完就忘记自己写了什么了。大概是因为,有印象的高三里,看到了无数篇优秀范文,所以我的高考作文,差不多就是那些优秀范文和自己以前的作文字句素材拼凑起来的罢。
幸运的是居然好像拿了不错的分数。只是虽然那时的作文大多更像流水线规范作业,如今的中文水平却已大不如从前。当真是悲乎哀哉。
我读高中的时候,高一咬着牙要把中考落败丢的光环找回来,倒没有太多深刻的记忆。高二分了文理,进了两个文科重点班之一,遇到了迄今对我影响和帮助都最大的班主任;也混成了一个非典型“好”学生——如果只用成绩作为标准来定义“好学生”的话。但要我说,我真的不是一个好学生。
高二成绩很好,寻常期中期末考,总分大多是在文科前三前五里转悠;高三却不稳定起来,各种考试的成绩,有前三,也有十几,二十几,六十几,像个充饱气的皮球一样上上下下弹来弹去。也幸好大多数时候还能维持在前面,不至于气晕父母师长。
高二以来贪玩,拍拖,闲来去图书馆找小说看,不爱写作业。高三最后那几个月每天每科都有卷子做,自觉全部做完的只有英语,自觉大部分做完的是数学,其他科目只做做选择题,语文和地理的两本《5·3》大半是空白的。
说到底我那时候真是很任xing,也是运气很好。除却高三开始的提点,到了后来那几个月,班主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说我什么了。最多只在级长发话要撤我班长(对的我这个鬼样子居然还是班长)的时候,班主任才在自习课把我叫去,叮嘱我,“别被人抓住小辫子”,也“别放在心上”。
高中以来最差一次考试是传说中最像高考的广州一模,排到62名。彼时刚从北京自主招生面试回来,整个人都有点懵,看这成绩一时没什么感觉。只记得出成绩之后,级长通知文科前60和理科前100放学后去开会,我自认为没我什么事,放学之后在教学楼晃来晃去自己玩。会前在楼梯口遇到理科班的益益正要去开会,他好奇的问“诶你不去开会么?”我当时似乎是欢快地说了句“不去呀。”会后自己班同学玮子回来,对我说,“刚才级长问你为什么没去开会。”我还吐槽了一句“他大概一时忘了我考成什么鬼样子。”
所以哪怕在那种本应垂着脑袋蹲在墙角哭的情况下,我最记得的还是这些有趣的小细节。
时隔这几年,偶尔还有人问我“给弟弟/妹妹传授点高考/学习经验”。且不论过了这么久我已经不记得多少,即便记得,也更没有什么能“传授”的。虽说高中三年数不出后悔的事,只是总有一些遗憾,而那些遗憾,唯有经历过,才晓得珍贵。更何况,高考考的很多东西,不是能从别处学来的。
时至今日我依然感念高考和高三。在我看来,或许表面上高考只是应试教育成果的一条标线,但真正经历过它,或许就会知道,它测试的不只是背书、做题,还有理xing与感xing的多方面能力。最重要的不是会做题,而是冷静和判断。
如果要挑出高考中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大概就是那场数学考试。虽然我的数学考得一塌糊涂,但随后的英语和文综丝毫没有受到它的影响。一来,我高二以来一贯的陋习就是“考完就考完了随它去”,所以考好考差对心情的影响通常只维持一两个小时,这在极端情况下也导致我反复错同样的题(= =);二来,虽然高三备考时一副让师长扼腕忧心的模样,但我毕竟知道自己的水平在哪里,从而知道是这张鬼畜的数学卷子本身难如上青天,而不是我智商突然间下降了30%,所以应该是大家都觉得它难,那就没什么关系了。
但其实要做到这两点——心态稳定和头脑清醒,在那种环境下,也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罢,从根本上需要对自己的全方位信任和充足的底气,而如今回想起来,我那时大抵是有那样的自信和底气的,知道总不至于没有书读,所以没什么心理压力。
所以我大概不是全靠运气,却也真的运气好。
但高考考得好,或是不好,对很多人来说,不那么重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古人诚不欺我。有时候,可能就是因那一点阴差阳错,才有了后来拥有的自由与大世界。这些东西都没有道理可讲也无法预见,但一层层追溯上去,每一个进展和转折又其实都归因于此前你的每个行为和选择。
这就是高考的魅力。它终结了过往十几年的条框与规则,却只给你一个数字,一个平台,此后,是你自己选的路,和无限可能。
现在回望五年前我有时也会想,如果我有多花一点工夫学好政治,如果我英语再少错一道题,如果我去了清华经管而非港大,如果我高二选了理科……
而就算把那些“如果”带来的可能xing逐一铺陈开来,每一条路径导向的五年后也未必会比我如今更好。因而我从未想过什么“早知XXX便该如何如何”。这个道理,放在高考是道理,放在其他地方,也是一样。
上回聊申研的时候,说起了专业。义务教育十二年,我觉得这个教育系统最缺失的就是对拓宽学生视野的考量。不知道有多少同龄人和我一样,在高考后选专业的时候靠的只是自己对某些专业的想象、推测,最多加上亲友和学长学姐的些许介绍?
那时人人说读经济金融好找工作就业率高前程远大,但说真的,在认真对人说“我要读经济”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经济学到底是什么。但我无法站在现在的角度,去苛责五年前的我,更无法批评那时我的一切选择。我也从不后悔当时选了这所学校这个专业。只是,不后悔,不等于那就足够好。
除了父母或亲友从事相关行业/专业,高中生能从什么渠道真正去了解一个专业呢?即便是本专业在读的学长学姐,他们真的就能告诉你这个专业原原本本完完整整的样子吗?
在我看来这个了解渠道如今尚是缺失的。应试教育下学生接触的学科领域太少,接触面太窄,一大憾也。
我在港大经管学院混成了一只资本主义社会大学渣,却在本科最后一年,在文学院撞见了一条新的出路。但话说回来,如果再回到报志愿的时候,我看到港大给的文学院offer,肯定还会打电话要求改到经济金融系。
所以我很庆幸现在找到了一个新的、自己喜欢的专业,也从不后悔当年选了一个热门的、自己觉得不错的专业。毕竟,若无前情铺垫,又何来gaochao迭起,豁然开朗。
而高考,于我而言,是一个机遇。它把未涉世的我们丢到不同的地方,去看,去学,去经历。它给我一个平台,让我得以接触到了更大的世界,也有了机会弥补高考前对不同专业了解的缺失。它就像一扇门,为我开启了一个充满挫折和挑战的世界,而正是这个世界,让我得以一一检视高考前犯下的错,稍稍修补打磨彼时太过尖锐的xing情,逐渐成长。
时隔五年回头再看,我想这就是高考迄今为止对我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