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几个月前,临睡时娃突然问我:妈,我会不会死?我愣住了,随口答:好人不会。她马上说:姥姥的妈妈是好人,可她就死了。我意识到不能敷衍,只好改口:会。仍紧追不舍:死后会去哪里?想起鲁迅说的“赶快收敛,埋掉,拉到”,总不能用此类话吓唬孩子,只好含混说:人生命结束,就像花儿凋谢、火光熄灭,去另一个世界。她问:另一个世界在哪?想起《卖火柴的小女孩》里讲“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继续编:会变成星星到天上去,爸爸妈妈也会陪着你,我们在一起。嘟嘟囔囔地总算是睡去了。
但我在努力找答案,结果并不满意。看到有人推荐《天蓝色的彼岸》,说是适合孩子看、可以理解生死,买来一看有些失望:小主人公遭遇车祸身亡,成为幽灵升入天堂,因为没来得及和亲人朋友道别,他在另一个幽灵朋友的帮助下,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然而看到学校如常、亲人忧伤,“你不存在了,但生活还在”。 最终他借助意念,和姐姐好好道别,完成心愿后返回天堂,消失在天蓝色的彼岸。小主人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好好活在这世界,在太阳下山前停止争吵——这本书太伤感,看得我自己都消化不了,感觉更无法讲给孩子。
于是暂时放下。后来有次在图书角借阅了《活了100万次的猫》(只因之前在日剧《伪装夫妇》中看到天海佑希给孩子们读过,弹幕里一堆吐槽看不懂的),借来后发现自己也不明白作者要讲些什么:一只猫百无聊赖地活了100万次,在活101万次的时候,遇到了珍视的白猫,后来白猫死了,他很痛心,也哭死了,再也没有活过来(囧)。
直到有次和娃一起看完《狮子王》,有了如下对话:
妈:不会了。
娃:那爸爸为什么还会在湖水里出现?
妈:那是倒影。他想念爸爸了,就会出现。
娃:那跟活着一样吗?
妈:不一样,因为不能拥抱爸爸了,只能听到声音。
娃:那狮子也和人一样,只能活一次吗?
娃:是啊,活了100万次还得死100万次呢。
妈:嗯,只有一次生命,所以我们要好好活。
娃:对,好好活。
聊天时,之前看过的书,在我的脑海中交织盘旋,好像答案渐渐清晰。关于死亡,并不用惧怕着不告诉孩子(诚实地告诉孩子人终有一死,但死后冰冷的去处还是先不要惨白地直接告知, Ash to ashes, dust to dust,自然界的星星、树叶、泥土,也许都可以)。木法沙告诉辛巴:“When we die , our bodies become the grass. And the antelope eat the grass. And So we are all connected in the greatcircle of life.”(我们死后,我们的shenti会变成草。(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我们都联系在这个神秘而伟大的生命圈里)。开始结束、万物轮回,这就是自然规律。认识生命只有一次,仅有的一次要珍惜,过好当下。
这是我满意的答案吗?好像并不是,有些过于鸡汤……在网上查资料,原来关于生死,老祖宗们早就考虑了无数回:从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开始,中国哲学都是从强调生的方面忽略死,把死亡与人生价值紧密联系,人生虽短暂, 但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个人完全可以完成其价值,当个人充分展示了生命价值之后, 就可以问心无愧地接受死亡的来临。
哈,原来任谁都不能根本解决人对于死亡本身的恐惧,只能通过各自方式将恐惧稀释或转移。那我也不必惶惑了,继续在自己能解读的范围内,坦然以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