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父母送给我一张北京地图,我迫不及待地展开。“哇!北京有这么大!”我的手不禁兴奋地抖动起来,我的眼中闪着光。父母抚摸着我的脊背,慈爱地笑了,他们知道,是时候该让我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了。乘着地铁,我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见识了故宫的高大雄伟,逛遍了前门的老字号,擦拭过圆明园的泪,感受过恭王府的气派……原来什刹海不是一片海,后海和北海都是湖;积水潭没有水潭,五棵松更没有松林。渐渐地,我和这座城市熟络起来。我的内心升腾起一个念头,我要深入到北京的每一个角落,去了解那里的人们最真实的生活。那天下午,阳光正好,什刹海畔,杨柳在清风吹拂之下扭动着婀娜的腰肢,水边层层细浪打磨着岸边柔软的沙,水中小荷才露尖尖角,稚嫩的叶片反射着太阳温暖的光。清风拂动绿叶,树上刚刚蜕变的蝉儿开始新一年的高歌……岸边的街道旁,错落地排列着古朴的灰瓦房子,老人们坐在门前扇着蒲扇,街上时而有自行车经过,“叮铃”——自行车的铃铛奏响悠扬的小调,为帝都的夏日增添了几分空灵。扑通一声,水波荡漾,一位大叔跳进水中,涟漪簇拥着他,他悠哉悠哉地游着,已然和什刹海融为一体了。“嘿!小伙子!”大叔讲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腔,“什刹海这地方儿,养眼吧!”我笑了,或许这就是北京特有的安宁与闲适,或许这就是北京人特有的慢生活吧。我从未发现,首都还有这样美丽的角落,它不知不觉打动了我。
一次,参观完国博,到附近的东来顺吃饭。经典的铜锅摆在面前,下面的炭火把我的脸烤得发烫。红色的鲜肉放进锅里,从外到内,一点点地变为嫩白色,沸水中蒸腾起香气。一个男人带着小儿子在餐厅落座。“吃嘛儿,您呐?”一个服务员笑着,职业地问道。男人有点儿不好意思,用方言说着什么,原来是不知道该点点儿啥。服务员递给他菜谱,指着上面的文字:“这是我们这里最经典的菜肴,好吃又实惠!”男人乐呵呵地望着她,连连点头示意要点这道菜。服务员记着帐,摸了摸孩子的小脸:“您家儿子,长得倍儿帅!”父子俩吃得很开心,我看到儿子和妈妈通电话时还不住地赞叹着老字号的经典,更不忘告诉妈妈:“北京的服务员阿姨,特别友好!”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热情早已融化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第一次,我感到脚下这片土地是如此的熟悉,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亲切。在那一瞬间,我感到了家的温暖。
安静闲适的生活,热切大方的交际,或许这就是北京的精神气质吧,或许北京的精神气质早已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血脉之中,欲辨已忘言了。我这样走着,想着,不觉天色渐晚,夜幕笼罩了街上建筑黝黑的轮廓,街灯给即将到来的夜提前洒上熠熠星光。我闭上眼,仿佛又回到了宁静的什刹海畔,静静地聆听细浪翻腾的声音,耳畔响起一声亲切的问候:“吃嘛儿,您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