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正是这里独特的地域风貌,养育了一辈又一辈勤劳纯朴的陇东人,也从山沟沟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寒门学子。相信这里每个人都有一个回味悠长的童年。
记忆最深的是窑洞里的土炕,那个温度刚好适宜,天冷的时候,趴在土炕上写作业。晚上还要点一盏油灯,偶儿点一根蜡烛都觉得特别亮。刚做到一半的时候,老爷爷老奶奶就开始喊了,娃子快睡觉,尽费灯油……哪里肯放下笔呀,第二天去还不得挨老师的板子。
清晨,万籁俱寂,东边的地平线泛起的一丝丝亮光,小心翼翼地浸润着浅蓝色的天幕。当睡的正香的时候,大人们开始喊了:该起床了,去学校啦。妈妈的早餐已做好,其实打个荷包蛋、吃个馒头加咸菜已经是不错的早餐了。吃完早餐,大人们都去田里劳动了。孩子们背上妈妈亲手缝制的书包,里面塞上几块馒头或饼子,有时候还是麸皮面做的,装上两瓶水,就上学去了。
翻过几座大山,才到达方圆几公里唯一的学校。学校门前的白杨树在风的吹动下,树头摇摆,叶子啪啪作响,仿佛点头哈腰欢迎着一个个前来上学的孩子。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顿时打破了山谷里的沉寂。
上课之前,每天dou要轮流擦黑板。随着老师脚步声,窃窃私语的声音随之平静下来。老师讲课的声音时高时低,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像几十株花儿在静悄悄地承受着辛勤园丁的浇灌。但总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同学偶尔做个小动作,随之老师飞过来的粉笔头,溅到眼前, 予以警告。
放学的时候,同学们按回家方向站好队,值班老师讲完话,各队唱着歌往回走。各个山头,像一条条长龙,从山脚下排到半山腰。总有那么几个调皮的孩子追赶着,打闹着,偶尔传来几声哭喊。
记得有一年夏天,放学走到一半路的时候,就变天了。只见黑压压的云从头顶涌过来,一道金色的闪电,把铅色的云分为南北两半。紧接着一声炸雷响起,在群山中久久回荡,天空似呼吓得大哭,粗大的雨点利箭般的落下来。顿时干燥的地面尘埃四起,刹那间又水流成河。同学们只能原地待命,有的在树下避雨,高年级的同学就喊,不要在树下避雨,很危险的。下了将近一个小时,雨才停下来。
大雨过后,地面湿滑,被全身灌湿的孩子们拼命的往家走。经过山洼下面沟壕的时候,洪水像野兽一般咆哮着,冲击着,壕的那一边,父母焦急的直跺脚。谁敢过去呀,多么想有一双翅膀飞过去。继续站在那里等,再过个把钟头,水才渐渐小了些,勉强可以趟过去。
回到家里,脱掉浸满雨水的衣服,又爬上热乎乎的土炕,钻在被窝里,妈妈的热饭已经端到了眼前,此刻觉得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当暑假的时候,除了做暑假作业,还要帮家里干农活。正好赶上杏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杏子,树底下像铺满了黄色的金子。提上几个篮子,将杏子一个一个的捡在篮子里,放在小推车,推回了家。在烈日下,戴个大草帽,又一个一个的把杏肉和杏胡分离出来。如果不好好干活,大人们则会说:如果不好好拾杏子,上学没有学费,就别上学了。这句话已成为大人们的口头禅。
吃完午饭,爬炕上休息半小时,大人们又吆喝起来,赶着牛儿或羊儿去放。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头顶上一轮烈日,没有一点风,一切树木都无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绵羊群头扎在一起,像一团大棉花。只有几只山羊翘着小尾巴,四处逃窜。几个调皮的孩子挥着鞭子吆喝着,追赶着想让它也要乖乖的听话。
开满野花的小草丛里,蚂蚱叫个不停,调皮的孩子们哪里肯放过它们,总要捉上几只。用草编一个笼子,装在里面。
最刺激的是打狗头蜂,顾名思义,有大拇指头那么大。要是被它蛰一下,会肿一个很大的包。狗头蜂一般是生存在半山腰的小洞里。孩子们拿一个铲子,一边挖一边打,挖到蜂巢的时候,狗头蜂也被消灭完了。取出蜂巢,找个植物的茎,就是天然的吸管。吸出里面的蜂蜜,啊!那个香甜无法形容。
给羊喝水都要赶到山沟里去,因为那里有山泉水。泉水吐纳着天真地秀,流动着生命的意蕴。羊喝饱了水在阴凉处休息,调皮的孩子们在水里又捉小蝌蚪。
太阳渐渐往西靠近,孩儿们才意识到羊还没有吃饱。匆忙赶到山坡上,天也凉了,绵羊群散开了,只顾着低头吃草。等回到家时,天色已晚,弯弯的月牙升在天空,点点星光陆续登场。忙了一天的大人也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家乡的冬天那才叫冷,但窑洞里温暖如春,寒假里,爬在炕上写作业。旁边的大狸猫蜷缩着身子,眯着眼睛咕咕的念着“经”(对猫睡觉时发出声音的称呼)。嫌它吵的时候,推它几把,但也撵它不走。而且四脚朝天,一副跟人打闹的样子,看到它可爱的样子,就此罢手。
不知什么时候,屋外风起云涌,天地浑浊。呼呼的北风吹的树枝吱吱作响,夹杂着零零碎碎的雪沫儿。风渐渐小了,大片大片的雪花棉絮似的撒下来。孩子们又沸腾了,在雪地里奔跑起来,妈妈亲手做的布暖鞋刹那间就湿透了,大人们看见可生气了。笤帚便是家长降服孩子的法宝,看见那东西,孩子们老远就溜走了。
雪停了,太阳出来了。孩子们在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小脸冻得通红,喊叫声仿佛把树上的雪都能震下来。
玩的正嗨的时候,又有人提议要抓麻雀。分工明确,有人找绳子、有人找木板、有人找粮食。在场院里扫出一块空地来,绳子一头绑上小木棍支起木板,木板下面撒上粮食,然后把绳子一直拉到窑洞里。
准备工作做好,在窑洞里等候目标的出现。由于下雪天,麻雀无处觅食,看见空地上的粮食都会来。孩子们目不转睛的透过门缝观察,发现木板下麻雀进去多的时候,猛的拉一下绳子,木板下会压许多麻雀。孩子们一个劲地冲过去,在上面再踩上几脚,生怕掀开木板它夺缝而逃。
天真的孩子和点泥巴,把麻雀裹得严严实实,丢在炕洞里,烧个把钟头又创出来。那估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且又奇葩的美食了。
记忆中还有村头的两口汩汩不息的水井,供给着几十户人家的生活用水,水井有好几十米那么深。沿用着古人的智慧,井口支个木头轱辘,一根绳子两个桶,一上一下来打水。那时候取水的人络绎不绝,算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了。虽然取水很辛苦,但人们个个都精神饱满,任劳任怨。
故乡的井水是大自然恩赐的礼物,水从山腹中无尽地倾泄而出,四季轮回,不管是狂风暴雨时节,还是炎热干旱天气,井水总是清澈见底,汪汪的、盈盈的。水质比什么农夫山泉、昆仑山矿泉水还要清醇甘美得多。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村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