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作战时)好的天气时机比不上有利的地理优势,有利的地理优势比不上人心和睦。(一座小城只有)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被包围起来攻打,但是却打不下来,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机比不上有利的地理优势。(一座城池)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草并不是不充裕,(但是守城的人却)弃城而逃,是因为有利的地理优势比不上人心的和睦。所以说:限制百姓不搬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凭借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凭借山河的险要,威服天下不能只凭借武器装备的精良。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多到了极点,全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顺他,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施行仁政)的君主凭借天下百姓归顺的这个条件,去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那个君主),所以君子不战而已,作战一定会获得胜利。
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的体现。
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国家之间吞并战争特别频繁,所以孟子先从统治者喜欢谈论的关于打仗如何获胜的方法入手,慢慢引入到自己推行的“仁政”上来,且逻辑清晰、论证严密。
孟子希望统治者能以民为本,施行仁政,做一个得人心的君主,得人心就会得天下。
本文气势恢宏,阐明道理层层引申,逻辑严密,采用排比的手法,是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