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其实并不具备女xing参政的社会条件,因此向男权政治回归,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太平公主(约670年—713年),唐高宗李治之女,生母武则天。下嫁薛绍,再嫁武攸暨。生前曾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后被唐玄宗李隆基赐死。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
太平公主为什么没能像武则天一样登上权力的巅峰呢?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太平公主的身份不如武则天。可能有人要奇怪了,太平公主是大唐公主,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帝,三个哥哥都是皇帝,翻遍中国历史,也找不出比这更高贵的出身了;而武则天出身文水小姓,她的父亲也不过是个暴发户型的官员,怎么能说太平公主的身份不如武则天呢?确实,论原始出身,太平公主确实比武则天高贵,但是要论起这两个人在李唐皇室中的身份,太平公主就不如武则天了。对李唐皇室而言,武则天是媳妇,而太平公主是女儿。媳妇和女儿哪一个更重要呢?中国古代讲“女生外向”,在父权制的传统下,女儿在娘家只是客人,而媳妇才是家里的主人。人们可以允许一个妻子替丈夫持家,也可以允许一个母亲替儿子持家,但是,却很难想象女儿替父亲持家,妹妹替哥哥持家。武则天能够掌握权力,关键是她在李唐皇室拥有妻子和母亲的身份。正因为她是唐高宗李治的妻子,所以她才能够在李治生病的情况下名正言顺地辅政,也正因为她是儿子的母亲,所以她才能够在唐高宗去世之后替儿子把持家政。甚至最后她把儿子一脚踢开,自己当皇帝了,人们也还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寡妇,面对不争气的儿子无计可施,只好干脆替他把家业挑起来。只要最后她能把这份家业、这份江山还给他的儿子,人们就可以容忍这种行为,也可以接受她。但是,太平公主就不一样了。太平公主是女皇武则天的女儿,是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妹妹,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姑姑。而无论是女儿、妹妹还是姑姑,一旦出嫁,对娘家的发言权就有限了。这样一来,太平公主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先天的巨大矛盾之中,她之所以有势力,是因为她是大唐的公主,但是,正因为她只是大唐的公主,她就没有对大唐王朝指手画脚的真正权力。在这一点上,她不仅不如武则天,连韦皇后也不如。
第二,太平公主的政治实力不如武则天。武则天在当皇帝之前,已经当了二十八年的皇后和五年的太后。她一生一直致力于培养官员,所以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政府,到处都是她安cha的人手,她把这个帝国控制得很稳。而且因为她长期参政执政,用人得法,惠民有方,所以在官民之中已经树立了牢不可破的威信,人们很习惯她的统治,也很认同她的统治。
太平公主就不同了。她虽然从武则天晚年就开始参政,此后势力节节攀升,直到在睿宗一朝达到巅峰;但是,睿宗当皇帝的时间只有两年,再加上当太上皇继续掌权的一年,也不过三年时间。在这三年之中,太平公主虽然势力强盛,号称“七位宰相,五出其门”,但是她所能控制的官员其实很有限,仅仅限于最高层,缺乏真正的社会基础,这样的控制是不稳定的。因此,当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消灭了追随太平公主的宰相和将军后,她也就再无还手之力了。
第三,太平公主的对手远比武则天的对手强大。武则天当皇帝的对手是她的两个儿子,在他们面前,武则天有名分上的优势。中国古代讲究孝道,强调“百善孝为先”,母亲对儿子拥有莫大的权威。母亲控制儿子是顺,儿子反抗母亲就是逆。以顺取逆,焉有不成之礼!但是太平公主就不一样了。她最终的政敌是侄子李隆基。姑姑虽然也是长辈,但对侄子并没有母亲对儿子那么大的权威。即使我们承认侄子对姑姑也要讲孝道,那也是因为姑姑是父亲的妹妹,爱屋及乌。所以,李隆基在政变之前反复跟谋臣探讨,杀死太平公主是不是就意味着对父亲不孝?谋臣都说绝非如此,你干掉太平公主,恰恰是安定你父亲的位置,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顺父亲呢。这么一解释,李隆基的伦理困扰没有了,心里压力也就没有了,换言之,在名分上,传统伦理决定了武则天对儿子有绝对的权威,而太平公主对侄子则没有这样名分上的优势。
再看实力。武则天称帝的两个对手,无论是李显还是李旦,从他们一生的表现来看,都只能说是个庸才,政治能力远逊于武则天。武则天对付起这两个儿子来并不费力。但是,李隆基就不同了。李隆基不仅在李唐王朝,就是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也是难得的英主,政治能力远比父亲睿宗和伯父中宗强。拿实力不如母亲的太平公主来对付实力强于李显、李旦的李隆基,当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如此,太平公主虽然有政治抱负和政治能力,但是,她离皇帝的目标始终非常遥远。直到生命即将结束时,她还只是在废强立弱,在更换一个更好控制的人当皇帝这一步上下工夫,就算这一步走成了,她离皇帝的目标仍然有距离,何况连这一步都没有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