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间看到余秋雨写的一篇小文"我的读书生活",记述了他如何热爱读书,曾经在十三四岁的年纪为了借到书看每天步行一个多小时,去上海的一家青年宫看书,由于关门时间早,他每次只能看半个多小时的书,但是他为了读到好书依然乐此不疲,每天要走那么远的路程仅是为了看半小时的书,那是怎样的一种坚持?!难怪他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谈文化、谈美学、谈历史,正是书籍给予了他精神的养料,点燃了他心灵的灯火,使他厚积而薄发。
今天又读了老舍谈读书的文章,看到他推荐的两种读书方法,其一是读书做阅读笔记来帮助记忆,其二是读一本书时,可以参阅此书相关的研究、评论等著述,以及作家传记等来一起阅读,这样可以吸取更多的营养。我感觉老舍先生的读书方法还是很实用的。
回想自己中学时代,也曾经阅读过不少书。虽然那时候家里并没有多余的钱让我买喜欢的书回来,但是住在大学校园里,父母可以帮我去大学的图书馆借到各种书。每到寒暑假我就把语文老师推荐的书单交给老爸,他就立刻去北外东院的图书馆替我去借书。有时候,他也带我一起去借书,图书管理员会让他去旁边一圈柜子的无数小格子里面,按照分类的目录找书,那些抽屉里面都是手写的目录卡片,按照拼音的顺序整齐地排成一长列,查找起来挺方便的。因为有图书馆可以方便借书,所以我很少买书,遇到喜欢的段落,我都会准备一个摘抄本,抄写下来,有空的时候会打开来一看再看。
我家的书架上放的书多是父母发的学习材料,类似马列著作、毛泽东文选,还有一些字典等工具书。其中有一本很厚的辞典我非常喜欢,好象叫“中国名胜大辞典”,是父亲的一个朋友编写的,书出来后就送了他一本,我上初中时,像这样分类的辞典是很少见的,那个年代也没有网络,要想查资料是很困难的,有了这本辞典,我就不憷写那些游记类的文章了。我记得初二语文课学“苏州园林”那篇课文后,老师布置一篇作文是“比较苏州园林和颐和园有什么不同”。我赶快回家去查那本辞典,作文很轻松的就写出来,还得了全班最高分,那次我真是得意极了,爱死那本厚厚的大辞典。此外老爸还买过一套鲁迅的全集,都是一本一本小册子,我没事的时候都翻阅过,有的虽然看不太懂,但也读下去了。
上高中后我经常去学校的图书馆借阅图书,虽然那里收藏的书籍不多,但我依然每个星期都要去借一次,我从高中开始喜欢阅读诗歌,特别是国外的诗歌,像雪莱诗选、普希金抒情诗等等,学校所有关于诗歌的书我大概都借来看过,看我总来借阅诗歌作品集,图书馆的老师就记得我了,一见到我来准会问:又来借诗歌的书吧?
大学时代我喜欢特别喜欢去北师大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图书馆藏书尤为丰富,在各个高校里面也颇为著名。我喜欢去开架的图书馆借书,先把书包存在外面的柜子里面,然后进入琳琅满目的书库,我可以从书架中随意翻找我感兴趣的图书,看看有没有我喜欢看的书籍或者是我所必需的专业书,这样可以很快寻找到我的最爱。
我也喜欢走进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里,找一个我中意的座位坐下来,阅读各种最新的杂志和借来的书籍,当年我常看的杂志是读者、青年文摘、诗刊等,我喜欢静静地品读许多有意思的文章,顺便也在本子上做一些摘抄。在图书馆里总感觉时间过的飞快,一想到自己没有虚度光阴,而是收获满满的,心里就感到特别踏实。
有了男朋友,有一次去他的宿舍玩,他特意从床底下翻出一大箱书来,说是他大学时代买的各类书籍,我一看五花八门的,什么都有,很多是文学、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类的书,就问他:“你一个理工男怎么还喜欢看这类书啊?”他笑笑说:“正因为是学理的,所以才要多看文学、历史、艺术类的书,为了陶冶情操啊。(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其实我最喜欢看的还是百科类的书。”由此我知道他是个爱读书的人,一定也是好学之人,对他又多了几分好感。
后来有了自己的家,我家的书柜总是堆满了书,大多是经济、评估、风险管理、教育等专业类的书籍,也有不少是我喜欢的诗集和文学作品,还有先生当年最喜欢一大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每次搬家,捆书、搬书都很麻烦,但我们依旧不舍得把这些书扔掉。
网络让阅读更加方便快捷,我家沉甸甸的百科全书先生再不去翻看,因为智能手机就可以存储各种百科全书,先生很早就下载了英文版本的维基百科、中文的百度百科等等,还有各种中英文词典,每次遇到任何不懂的问题,很快可以查阅出来答案。现在各种书籍都有电子版的,可以从网上下载到手机里阅读,所以除非是特别喜欢、特别需要的书,现在我们一般很少买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