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春了。然春如寒冷的冬内敛着。北京进入三月一段时日,草未绿,花儿未开。江南呢,已是繁花似锦。北京的春不急不躁,像盖着红盖头的女子,端着。花儿草儿不肯为干枯土地着色,阳光耐不住冬日的寒,清丽丽地透出春的气息。光线清淡单薄,格外清澈干净。很多年,感受春的信息,我是从阳光开始的。立春过后。
盼着花儿开草儿绿。盼,有些急。北京进入春季,风多,极少风平。我在书房内习字,时时伴着风声。呼扇呼扇的。总在不经意间,望见一窗阳光。心不安分了。宛如怀春少女,蠢蠢欲动。走出去。无论哪里,走出去就好,随便的流浪。春天的阳光陪着我,就好。
一个人。
还是怕着春的寒,着长棉袍,羊毛披肩,迫不及待走出去。阳光和煦,且柔和明亮。心里的那片天,遇见阳光,豁然开朗,脚步突然轻盈。
驻足北京街头。
隔离带的迎春,一坨绿稳稳坐在土壤里。不知名字的树,红了枝条,黄了花冠。些许春意,不是花开,而是无数枝桠。人的眼里,迎春为报春使者,哦,是阳光,是染了色光秃秃,不显山,不露水。无私托起花朵的枝。
我不知道哪里去。索性,钻进并不拥挤的地铁,毫无目的。
无意间,看到北京5条最美徒步路线,突发奇想。嗯。雍和宫站下车。逛一逛五道营胡同。年龄缘故,越发喜欢古意的建筑,斑驳的门,载着老旧光阴的墙壁,遇见那门,墙壁,像久别重逢。人老了吧。呵呵。
日子匆匆,很少深入北京。城市发展变化,再不走出去,认不得它。心血来潮,看北京的胡同。胡同——北京文化。看胡同,更要看胡同的名字。浓郁的烟火气:盆儿胡同、帽儿胡同、椿树胡同、方家胡同……几个平常的文字背后,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更是普通老北京人生活印记。老舍故居位于丰富胡同,齐白石老人故居在雨儿胡同。外国友人对北京胡同情有独钟。后海一带,恭王府附近,很多外国朋友坐着洋车,欣赏北京胡同。我呢,却极少亲近于它。
出地铁。蓝天白云下,雄伟壮观的雍和宫呈现眼前。雍和宫西侧红墙黄瓦对面,正是五道营胡同入口。三年前拜访古老寺院,竟然不知与五道营胡同紧邻。北京胡同多,这条南北走向街道两侧胡同竟然不少。
远远望见一面灰墙正中铅色雕刻。上下雕刻喜气洋洋的灯笼,中间是一排手拿刀和盾的士兵。正中圆里篆书:五道营。单看浮雕,再看营字,不难看出历史——曾经的兵营驻地。胡同东西走向,向西望去,惊了,喜了。我喜欢的味道。相比南锣鼓巷而言,少了商业气息,现代、古意、民居生活结合恰到好处。胡同里兴建很多别致小店,那曲、另存为、菩提屋、等一个人……店名文字运用,颇有丽江大理的味道。一样诗意,现代,浪漫。不过,少了云南店铺特有的民族的味道。那是北京胡同的味道。
五道营胡同,正在发展,两边个别店铺处于装修之中。墙体门面有的粉刷新建,有的保留旧日光阴。虽然成为小资一条街,鲜为人知。偶尔车辆驶过,倒还安静,少有人影,适宜闲散。
胡同幽深,木质红色门扉,红漆剥落,两个狮子头门环怒目圆瞪,静静守望。缺棱少角的门墩记录民居历史,门两边悬挂红色对联:人顺家顺事事顺,平安如意年年好。两个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坐在门前聊天晒太阳,看着来往的人。猫儿蹲在店铺门前安静守候。
小店养眼。难怪。据说,开小店的老板多是导演和海归。小店里里外外装修惹人驻足。每一处设计精心,无一不是景。店中老板清一色年轻人,斯文,书卷气形容再合适不过。南心陶社不大,店中各种小巧陶器,个别器皿中插着干花装饰,别有情调。窗前陶罐种植柔柔弱弱铁线蕨,绿意盎然。一蓬绿在陶里温暖滋润着。主人短发,着黑色毛衣,起身介绍店中陶艺作品。原来,这里所摆植物全部是艺术家亲手制作,等待有缘人。离陶社不远的茶具小店,紫砂壶居多,小巧可爱,同样出自艺术家之手。无论陶器还是茶具,艺术家倾注心血制作。作品安居这里。是小店,其实更像艺术展。作品直接送到这里销售。人与作品接触,何尝不是人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少了距离,低温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