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位网友写的一篇文章中读到了这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感觉特别有共鸣,便在网上搜索查找了出处。原来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词曰: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词中讲的是苏东坡的好友王定国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岭南荒地,他一个叫柔奴的歌妓毅然随他去岭南。几年后,王定国带柔奴返回京城,一次苏轼问柔奴岭南偏荒之地,生活不习惯吧,谁想柔奴却坦然的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苏轼听后大为感动。便写下了这首词“此心安处是吾乡”。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到当下的年轻人,特别是正在为梦想拼搏的80后90后,大多背井离乡,处在人生的打拼阶段,生活很清苦,颠沛流离,每天你像奔波的蚂蚁一般,在偌大的城市找不到安身之处,特别是美好而脆弱的爱情在现实面前更显地不堪一击。
前几天和几个朋友聊天,谈到梦想,迷茫和困顿,特别是置身在这个城市,无依无靠,有时心累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80后90后的年轻人都正处在谈婚论嫁的的年龄,但没有钱,没有车子、房子,谈何结婚。男孩无奈的摇摇头说现在的女孩太现实了。女孩抱怨说:没有车子、房子,在这个城市感觉不靠谱,没有安全感。可是安全感不是金钱、房子和车子能给的。安全感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彼此的情感积累和互相了解的信任感,能给人安全感的是这个人而不是车子,房子和金钱。
谈到婚姻还有女孩说只想找个离家近的,离父母身边近点感觉更安全。可是她们却不明白,婚姻和爱情的安全感是相爱的彼此能给予的,而不是父母。和父母在一起不代表下半辈子就会幸福,人们常说:人生前三十年看父教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就是这个道理。你嫁的是这个人,而不是你的父母。前三十年你的家庭主要指你父母的家,三十年后,你的家庭是指你和老公组成的家庭。一般上对于成家的女人来说,等到三十岁之后,特别是有了孩子后,父母的家庭已经渐渐从自己的生活中淡去,而和老公的家庭成为生活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当若干年后,父母都已过世,自己的子女也渐已长大成人,自己的家已完全成了和丈夫组建的家庭。父母的家已不再是自己的家,只能成为自己兄弟的家,甚至称为亲戚。这也就是许多人说的: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父母不在,兄弟姐妹是亲戚的缘故。所以安全感真的不是金钱、车房和离父母的远近能给予的。能给安全感的只有那个爱你的人,那个终将与你白首相携,陪伴左右,相互依靠、不离不弃的伴侣。
年轻的时候我们为了梦想选择远离家乡,许多人一但离开便再也未能回到故乡。对于故乡的思念是日久情深,那是自己的根,可又有多少人不得不将心定于远方。许多人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漂泊四方就是为了找寻心灵的归宿。三毛的《橄榄树》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何流浪远方,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三毛曾为了寻找心中的荷西,奔走于撒哈拉沙漠。为了执着的梦、执着的橄榄树漂泊远方,就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归宿。心安的地方,在哪里找到,哪里就是故乡。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能让我这颗心安定下来的人和地方就是我的家乡。这与生活条件好坏,贫富无关。对于三毛来说找到了心中的荷西,便找到了梦中的橄榄树,便是心之安定的地方。哪怕历经撒哈拉沙漠的艰辛跋涉,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也就解开、抚慰了许多人的困惑与不安。怎样才能找到安全感。车子、房子、金钱是爱情的安全感所在吗,显然不是。无论车子、房子也好,金钱、距离也罢,最终靠的是这个男人的真心、人品和真爱,所以有人说:爱上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因为能让你心灵安定的男人才是最重要的,哪怕远离他乡。讲到这里可能还会有人不以为然。我记得三毛与荷西有一段著名的对话。荷西问三毛:你想嫁一个什么样的男人?三毛想了想说:要是中意的话,千万富翁也可以嫁,要是不中意的话,亿万富翁也可以嫁。荷西说:说来说去,就是想嫁个有钱人喽?三毛说:但如果是你的话,只需一日三餐,并且以后还可以吃的再少点。所以说,家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在哪。
张爱玲说:爱上一个人,便爱上一座城,爱上这座城,只因为城里住着心爱的人。有你的地方,有你的陪伴,心里就会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地方就是家,就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