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鬓年年异,春华岁岁同。共踏春江曲,俱唱采菱歌。”一首踏春的小诗催动了我们踏春的脚步,刚刚跨进新春的门槛儿,我们祖孙三代,一家五口便迎着新春的第一缕朝阳走进了乌镇。乌镇也很够意思,把入冬以来最大的一轮太阳在这大年初一奉献给我们,把积攒了一冬的热量洒在了我们身上。走在古韵氤氲的街巷上,沐浴在和煦温暖的春光里,“城上湖光晓欲波,美人唱我踏春歌”,真的很是舒爽惬意。
乌镇现在名气很大,在网上一查,各种名誉头衔一大串儿:什么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乌镇戏剧节举办地”、“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等等等等。但我以为最能展现乌镇江南水乡之美的,还是流水、古桥、枕河人家和古迹遗存。
乌镇地处江浙沪金三角,水流密集,近接京杭大运河,远连太湖水系。镇内四水分流,呈十字形把古镇分成四块儿,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目前开辟成景区的是东栅和西栅。乌镇的河不宽不窄,水流平缓,清冽澄碧,在暖阳的映照下闪着粼粼的柔波。水是乌镇的路,驾一叶乌蓬小舟便可到任何角落;水是乌镇的眼,6000年的文明,1300多年的历史都在它的眼前一幕幕演过;水是乌镇的情怀,对四海宾朋,五洲来客它深情款款,含情脉脉;水是乌镇的魂,不管是千里呼啸而来,还是万里奔腾而去,到这里都会凝成安静祥和。垂柳一株一株地立在小河两旁,树干粗壮斑驳,一身的沧桑,虬枝横逸,柳丝纷披泛着鹅黄,缕缕垂向河面轻轻地拂着清波,它们可能已经相依相偎百年千年,真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了。隐约间好像有人吟诵一首古诗:“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溪深树密无人处,唯有幽花渡水香。”
河网纵横桥自然就多。据说乌镇最多时有120座桥,可谓“百步一古桥”,现在还有30多座。这些桥横亘在无船可渡,无岸可依时,横亘在千年隧道里。它们形制各异,宽窄不一;或青石垒砌,或木制架构;或单桥卧波,或双桥并行;或径直穿行,或拱身跨越。往往可以透过这座桥的桥拱看到另一座桥,这是乌镇水乡的一道独特风景——桥中桥。这些桥把水巷与陆地连接,把古韵与流行连接,把理想与现实连接,还连接着诗意和远方。多少莘莘学子,解下悬在梁上的发髻,拔下刺股的锥针,带着金榜题名的憧憬,前赴后继地从这些桥上走过,然后带着及第中举的喜报在桥上穿行。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捧着那部《昭明文选》从桥上走进建康(今南京),近、现代的政治活动家沈泽民、银行家卢学溥、新闻学前辈严独鹤、农学家沈骊英、作家孔另境、作家、画家木心、文学巨匠茅盾都从这些桥上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些桥无眼而阅尽沧桑,无足而走过春秋,无言而引导前程。
乌镇人家大都“枕河而居”,整体保存着完好的晚清、民国水乡古镇民居的风貌格局。依河筑屋,水镇一体,水阁、木板墙、石板巷浑然融合,沿河逶迤栉比,体现出“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最能体现“枕河”的是那些独特的“水阁”。把地面向水面延伸,底下用木桩或石桩支撑,建成木阁。临河一面一般开三扇窗,开窗望水,水润人家。最适宜思春少女临窗静坐,鉴波自览,望月相思,顾盼行舟,尔或与乌蓬帅哥对歌互答,然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乌镇的民居多是砖木结构,屋宇间有“马头墙”相隔。那“马头墙”高于屋顶,有三叠有五叠,左右对称,名曰“五岳朝天”,具有高峻之美。一旦失火它还有隔离作用,避免火烧连营,不但有美感还充满了智慧。窄巷深屋也是乌镇人家的一个特色。窄窄的巷弄,仅容二人擦肩,两边枕水人家临街开门,门外一道齐腰木栅,要进人家,得先开木栅再开房门。很少见高门阔坊,但却不一定没有高官富贾之家。看上去不起眼的一扇门,走进去,却是“庭院深深深几许”,有如迷宫一般,厅堂、阁榭、镂屏、轩窗、假山、盆景,自成一片天地。那都是高官富贾隐世之居。沿河还有长长的廊棚,木制建筑,重檐翘角,古朴精致,斑驳嶙峋的灰墙泛射暗弱波光,行走其间恍若穿越时光隧道。清风徐来,廊顶缝隙中泄露一线春光,似光影流落,那些青砖黑瓦的色泽仿佛诉说着岁月的老去。
岁月既老,那一定少不了古迹遗存。“昭明书院”是梁朝昭明太子萧统随老师沈约在乌镇读书的地方,坐落在西栅,资料上说是一处半回廊二层硬山式古建筑群。正门入口有一座石牌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看上去“苍髯皓首”,门扉古旧,上题“六朝遗胜”四个大字,下面一行小字写的是: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书院坐北朝南,主楼是图书馆,庭园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浓荫匝地。西侧有一个拂风阁,上有一处露天亲水平台,闲坐阁中,春风拂面,春光温煦。此时若能阅一篇美文,品一壶香茗,听一曲琴韵或有同好者小酌,那真老怀畅快啊!修真观在东栅西头,传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修真得道。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江南三大道观”,地位还是很高的。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观中的几副对联,很是耐人寻味。观门题联“人有千算,天则一算。”里面“红日无私,贫富一般照顾;青天有眼,善恶两样对待。”“天堂可到,地狱非遥,只有心头分路;国法能逃,冥诛不赦,休怪神力远大。”乌镇原有“一观二塔九寺十三庵”之说,这“一观”就是修真观了。还有几处虽不能算古迹,却也能折射乌镇曾经的繁荣的地方,如“宏源泰染坊”,“亦昌冶坊”,“三白酒坊”等等。茅盾是乌镇走出的现代文学巨匠,所以,“茅盾故居”也是引人驻足的地方,但比起鲁迅故居,却清冷了许多。在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当中,茅盾的官可能做得最大,而文学成就较之鲁迅还需退避几舍吧?乌镇还有一个别致的去处——“三寸金莲馆”。“三寸金莲”是旧时代对女子小脚的“美称”,它形成的过程叫“缠足”。“缠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流行的一段妇女追求美,追求幸福,追求自我表现的畸形历程。其实也是一段残害妇女或妇女自我残害的悲催历程。它从发生、发展、高涨到逐渐消亡,跨越近千年的历史,参与妇女数以亿计,现在有人称之为“金莲文化”。在“三寸金莲馆”中你可以了解中国女性整个“缠足”史,有过程,有工具,有图片,有实物,看后心内五味杂陈。历史一般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哪对哪错,它只把曾经的故事讲给我们听,路怎么走,自己去判断选择。
宋代王观说过:“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当夜,我们寻一处枕河民居客栈和春住了。水乡古镇的春夜真是别有韵致。坐在水阁的小阳台上,泡一杯绿茶,任春风轻抚面颊,鼻翼间忽浓忽淡地飘过茶香、柳香、水香,水波静流无声,只能听到乌篷船咿呀的撸声,灯影婆娑把古桥映照成一幅幅剪影,游人渐渐稀疏,河面开始有薄雾氤氲,朦胧夜色中透出“唐风孑遗”,“宋水依依”,更诱人的却是这是洗尽铅华后婉约的静谧。光影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满载着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欢愉,呈现给我们一个春天里的乌镇,梦境里的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