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冯小刚导演!谢谢严歌苓编剧!”
这是我看完电影《芳华》走出影院后对妻子说的一句话。妻子问我为什么要谢谢他们俩?我对妻子说:“虽然70年代参军入伍的那些军人的芳华已逝,但电影《芳华》却把他们那代人带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把他们青春记忆留住了。”
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在想:如果父亲还活着该多好呀!我一定要带他看这部影片。父亲10岁就参加了抗日儿童剧团,积极进行抗日宣传。1948年3月,不满15岁的父亲参军入伍,先后在晋绥军区战斗剧社二队、西北野战军一军文工团、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军二师文艺队工作过,也是一名老文工团员。父亲上过前线打过仗,亲历过战争的惨烈和残酷。如果父亲能够看到这部电影,一定会勾起他的军旅芳华岁月和在文工团战斗工作时的回忆……
电影《芳华》是一部献给军人或者曾经是军人的一部电影,更确切地说是一部献给在六七十年代参军入伍现在还活着的军人的电影。
这部电影值得40岁以上曾经当过兵或现在还在服役的军人观看,之所以说,值得40岁以上曾经当过兵或现在还在服役的军人观看,准确地说是50岁至60岁的老兵观看,是因为那个时期,即1979年至1984年,发生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个年龄段当过兵的人都对那场战事了解,甚至还有一些老兵参加了那场战事并活着走下了战场,相信他们观看后一定会勾起自己对军旅芳华岁月的回忆。
那个年代的军人是:头顶红五星,佩戴两片红领章,外穿粗布绿军装,内穿粗布白衬衫,脚穿绿胶鞋。干部与战士的区别就是军装上衣是四个兜(战士服是两个兜),外加一双三节头皮革。干部拿工资,战士拿津贴,其他待遇都一样。那个年代是军队过紧日子的年代,粗衣军装要缝上补丁的艰苦岁月。
那时,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市场经济还没有全部展开,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和崇拜英雄争当英雄的思想在当时的军地青年中仍然占主流。革命英雄主义思想是那一代青年人的精神之柱。他们的青春正经历着两个不同的时代,前一个时代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集体时代,后一个时代是逐步开放的个体时代。他们的跨越过度,正是因为有了那场战争、有了那场改革。
为了祖国的利益和人民的生活安宁,身处那个年代的军人义无反顾,一声召唤就上了战场。他们从心底喊出了“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口号,没有生离死别,没有情长意短,没有私心杂念,心中有的只是善良和关爱,有的是让国家不受侵略,让人民幸福生活,有的是要用鲜血和生命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决心。
影片《芳华》讲述的是发生在70年代某省军区文工团里的人和事,它表现的既是一个个体的芳华,也是一个群体的芳华,更是一个时代的芳华。在那样一个堪称残酷的时代,文工团算是一个另类的避风港,这里有青春美腿,浪漫欢歌,特殊的环境,部分消解了外部世界的荒诞,但这里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剪影。故事看似零散、普通,然而,贯穿这些故事的主线是:歌颂人性的善良,唤起人们的关爱。
影片着重刻画了善良、热情、乐于助人而又情感冲动的刘峰,孤独、善良、懂得感恩而又执着的何小萍,聪颖、真挚、富有正义感而又善解人意的萧穗子。这三个人物,都是经历过战争、经历过生与死考验、从战场上走下来的英雄,又都是凡人,他们三个人的身上有共同的闪光点,又有各自的人性弱点。
刘峰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时代,也是一个集体主义利益至上的时代。这个时代有许多积极向上的一面,但也有一些禁锢和压抑,即处于“男女拥抱会被称作耍流氓”的时代。刘峰的命运转变,更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荒诞。他以雷锋同志为榜样,积极向上,热心助人。利用出差机会帮战友带东西、修手表、到炊事班帮厨、捉猪,拉练路上帮战友挑脚上的水泡,炊事班马班长结婚,又拿出当兵前在家里学过木匠活的手艺主动帮马班长做沙发,等等。他平凡伟大,他朴素善良,他真诚真挚,他被评为学雷锋标兵,他受到文工团领导和战友们的好评。但是刘峰因暗恋独唱演员林丁丁放弃了唯一一次进修并且能够提升正连职进政治部机关当干事的机会,一时感情冲动,拥抱了林丁丁,却被当作耍流氓给他带来人生命运的“大劫难”,被发配到边疆连队,最后,在战场上,为救战友而手臂受伤。为了证明自己,负伤后拒绝后撤,身背火焰喷射器保卫死伤战友,以热血捍卫自己的尊严。结果失去右臂变成残废,退役还乡,艰难生活,出外打工还被联防队员收走了运送书籍的三轮车,妻子也跟一个大货车司机跑了……这样的人生,看似有些极端,但事实上,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和缩影。
在当今社会中,同样有许多参加过那场战事的老兵们,有些也是战斗英雄,生活依旧在挣扎着。他们也许没有刘峰那样悲惨,但命运同样充满心酸。他们被社会遗忘、被时代隐藏,有些甚至被各级政府视为维稳对象,他们失去了大众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何小萍是那个年代黑五类子女的代表,她的命运就是那个时代的显影。她为了种种遭际,受到的歧视凌辱,其来何自?不就是一些自以为出身高贵的战友强加给她的吗?有人甚至分析何小萍完全不必偷军装拍照,可以大大方方地向战友借军装,或者等几天再拍,那是完全不了解这个人物的卑微的内心世界。她急于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给饱受身份所累的自己拨反,也正因为卑微,不敢或者不愿向战友借军装,这种有些扭曲的内心,恰恰是那个时代给她留下的阴影。
何小萍在战场上,面对被火焰喷射器烧得面目全非的一名正处在16岁花季的战友而造成精神崩溃。在文工团解散前到医院慰问伤员的最后一场演出的夜晚,身着病号服的何小萍,听着熟悉的《沂蒙颂》舞蹈音乐,看着昔日战友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逐渐唤起了她的记忆,情不自禁地走出礼堂在月光的伴随下独自在草坪上起舞……月光如水,人似花仙,如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孤独的灵魂。看到这场戏时,也让我想起当年从老山前线走下来的失去左腿的一级战斗英雄徐良演唱的那首《血染的风彩》。“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那一刻,我的泪花禁不住流出了眼眶,挂满了脸颊……
萧穗子因为父亲被打入牛棚遭关押而有些自卑,对小号手陈灿的爱也是藏在心底不敢外露,只能是默默地暗恋。在父亲解放后,内心的情感压抑得到了释放,于是在下部队慰问演出回来的路上将提前写好的情书偷偷放进了陈灿的小号箱里,在得知拉手风琴的队友郝淑雯与陈灿好了以后,内心很伤痛,于是趁着夜晚大家都熟睡之时将自己写的第一封情书撕碎,把自己刚刚萌发的爱情之火撕灭了。后来在得知陈灿被车撞坏了牙齿需要做一个金牙托才能继续吹号时,毅然将自己的金项链送给他做牙托,体现出她内心的善良和对革命战友的关爱之情。后来,因为平时经常办板报,有一定的写作才能,被政治部机关抽调到前线当了一名战地记者,亲历了那场对越自卫还击战,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了那场战争的惨烈和残酷。后来文工团解散后考上了大学去北京读书,毕业后成为一名专业记者,采写着社会上发生的人和事。
萧穗子也用手中的笔将自己和文工团战友们的青春岁月记录了下来,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那个时代军人的芳华岁月。
人性,往往只有放在一些事件中才能看得更加清楚。在那个火红年代里,在文工团里,让我们看清了更多的人性。
影片中,文工团的独唱演员林丁丁这个人物,是那个时代扭曲荒诞的一个符号。她是一个自私的人,也是一个比较势力的人。可以说她的人性是自私的,缺乏对战友的关爱之情和友善。我们通过报幕员郝淑雯同林丁丁在宿舍里那场戏的对话中就能看出来。当刘峰拥抱林丁丁被文工团战友看见后,说她是在腐蚀活雷锋。林丁丁在宿舍里哭闹,郝淑雯在劝她时说道:“医生、干事能抱,各行各业的都能抱,让活雷锋抱一下怎么了?”林丁丁却说:“什么活雷锋,他是在耍流氓。”郝淑雯说“人家抱你一下你也不能说人家是在耍流氓,张医生吴干事抱你,你怎么不说耍流氓?”林丁丁却回答说:“那不一样。”郝淑雯问林丁丁:“怎么不一样?”林丁丁回答说:“谁让他是活雷锋,活雷锋就是不行。”她对宿舍的战友说出的理由是因为刘峰长期的活雷锋形象在她心里的垮塌。这样的爱情,在她眼里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当战友看到刘峰抱她时,林丁丁为了顾惜自己的名誉,而告到保卫部门说刘峰耍流氓,借以划清关系。而正是林丁丁的自私、狭隘、不友善,反衬出刘峰、何小萍的心地善良和人性的高尚。
在大家都因刘峰拥抱林丁丁事件被查而受到孤立的时候,唯有何小萍本着人性的善良,去看刘峰,安慰刘峰,向刘峰要走了他的荣誉证书和奖品,甚至当着文工团舞蹈演员朱克的面大喊“刘峰,明天走的时候叫我,我送你!”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在那样一个男女拥抱一下就被当作是耍流氓的时代,何小萍要做出这样的言行,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但她不怕,或许因为她感同身受,或许她出于回报,也或许是她从心里萌发了对刘峰的爱。因为在她被大家孤立的时候,被文工团的战友欺负的时候,被舞蹈演员朱克嫌弃身体有馊味不愿同她跳舞的时候,唯有刘峰愿意呵护她帮助她关心她,甚至不顾受伤的腰而陪她练习舞蹈。刘峰不怕“脏活”“累活”,甚至是“臭活”,这是人心的善良。善与善就这样相互鼓励着、抚慰着。正如影片中的旁白所说的那样:也许何小萍是我们当中唯一一个认识到刘峰善良的人,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何小萍是靠着自己真实的舞蹈才能考入文工团的,虽然有着很好的舞蹈功底,但是团里却从没让她饰演过A角。当文工团在一次赴边疆慰问演出时,由于饰演A角的演员在走台时膝盖摔伤而不能上台演出,分队长找到何小萍让她顶替上台出演A角。但是,自刘峰被处分下放到边防连队后,她看到了文工团战友们的冷漠和绝情,看透了一切,对文工团所有人彻底寒了心,因此当分队长把演A角的机会摆在她面前的时候,她满心想的是放弃,放弃抗争,放弃这个伤害了刘峰的集体。她也是真心不想去当什么A角,演什么小战士。于是,她假装生病发高烧。但何小萍最终还是顶替了A角上了台,救了场。这同样出于一种善良,可以说是一种大彻大悟后的善良。
或许何小萍根本不需要文工团政委那番慷慨激昂的溢美之词,走自己的路,让他说去吧。事后,尽管她也知道事情被政委看穿而受到“报复”,以身体原因让她离开了文工团去野战医院锻炼,可她自己并不说破说穿,只是会心一笑,怀着一颗善良的心,走进了野战医院当了一名护士。后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救护了许多受伤的战友。这种善良,或许来自何小萍的本能,或许来自刘峰对她的影响。
还有影片中描写那场血腥的战斗场面,除了带给观众感慨战争的惨烈残酷血醒悲伤心痛之外,我觉得带给观众感动的还应该有那直击人心撞击心弦的善良和战友之间的友爱。当观影者看到刘峰在看到自己的战友兄弟被打死、打伤、烧伤、陷入沼泽里,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冒着敌人的猛烈火力,舍生忘死救出战友后,拖着受伤的手臂仍坚守在阵地上看护重症伤员的画面时,这一场景我相信一定能够深深打动观众,也会让观影者震撼,让观影者热血澎湃、泪眼婆沙。这是一种怎样的战友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战友情?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地善良?这正是战场上亲如兄弟的战友们那一颗颗朴素善良心的真情展现;这正是战场上伟大行为背后所呈现出的战友之间朴素善良的真情大爱;也是革命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完善结合,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
当刘峰遭到野蛮的联防队员敲诈勒索辱骂殴打欺负时,也许道出了许多从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走下来或者是时下一些伤残复转军人正面临的尴尬和不平?!对那些伤残军人,不说崇敬,连一点同情心和关爱之情都没有,冷漠,残酷。当然,我更相信世上仍有很多良善之人,仍有不少温暖之处。
当前存在着只识歌星不识英雄的怪异现象,不说不是我们当今社会的悲哀。
影片的最后,当刘峰与何小萍相约,一起前往云南祭奠阵亡战友时,当她们俩面对烈士的墓碑,不知观影者会作何反响?当今社会又会怎样反响?那些长眠在烈士陵园里的烈士们的芳华和他们怀着为国捐躯的善良之心不该被记住吗?因为,他们的善良和大爱永远定格在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这个美好的花季了。也许,这便是《芳华》留给我们的思考。
那些阵亡在南疆的烈士,不应该同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一样,值得怀念和敬仰吗?那些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活下来的军人,他们或是已经转业复员退伍,或是受伤成为残疾脱下了军装,他们的芳华已逝,但他们失去的和给予社会的,我们生活在当今和平社会的人们和当今社会不该记住他们吗?我更相信,他们的芳华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的牺牲我们永远记得!
影片中,刘峰和何小萍从烈士陵园出来到蒙自小站的长椅上坐着时,何小萍问刘峰:“这些年你还好吗?”“什么叫好啊,看跟谁比了,要跟躺在陵园里的这些弟兄们比,我敢说不好吗?”面对何小萍的问话,刘峰作出这么一句回答。也许,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回答,便是对人生中所有困惑最好的诠释。(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
影片《芳华》看似讲了般配、融入、散场、时光易逝等问题,但这些与那些鲜血、墓碑相比,都不足道了。没有比生、死更大的问题了。
影片的结尾,当两个善良的人,最终相互依偎在一起时,说不清幸福还是不幸福,但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也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但愿他们的善良和对战友的无私关爱之情能感染更多的观众,传递给更多的人们。无论处在什么时代,无论受到什么苦难,但愿人们能够把这种善良和无私关爱接替传递下去。
1979年无数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为惩处袭扰中国西南边疆,狂妄自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越南,从广西、云南突进越南境内拉开对越自卫还击的序幕,并付出了相当大的牺牲。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为了国家的边境安宁,牺牲了个人家庭,离开了亲人,离开了亲爱的战友,牺牲在战场上,长眠于他乡……
请记住血与火的战斗岁月;记住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记住那些同生死共患难的亲密战友;记住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
影片《芳华》告诉我们:芳华已逝,善良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