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千古轩辕昂首柏,青筋傲骨立苍莽。这大概是对黄土地最好的诠释了吧!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女,作为黄土地的儿女,在它的滋润下渐渐长大,后来又回到生他养他的这片饱含深情的土地上。然而,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小时候,经过妈妈的十月怀胎,我们出生了,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和黄土地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形影不离。八九十年代,家里光景大多不是很好,吃奶粉只是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才有机会吃到,而后面的大多日子里我们吃的都是“米茶”,都是大人辛辛苦苦从黄土地上经过春种,夏锄草、施肥,秋收,冬加工得来的,看似很普通的食物,但它却给予我们足够的营养,供我们成长。渐渐长大后,我们吃的仍然是从黄土地上自生自产的东西,如玉米窝窝、豆dou饭、米汤、黑面馍馍、荞面罐罐……那时候,我们能吃到这些已经很满足了,因为比起之前饱一顿饿一顿的日子,我们觉得是无比的幸福和自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话把黄土地人们的生活描述的淋漓尽致。早晨,太阳,还没亮,男的都头上戴个草帽,手里拿着镢头、锄去山里劳动,女的在家做饭,每家每户都是炊烟袅袅,给宁静的村庄增添了几分活力和生机,做好饭后,他们就去给男人们去送饭,然后和男人们共同劳动。尤其是在夏天,每个人的额头都是汗如雨下,可是他们似乎都没有发觉,只是一味的在干着他们今天要干的活,直到太阳西下,知了声出现,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他们的小屋。此时,一碗白面再幸福不过了,狼吞虎咽的吃下后,本可以喝喝水,看看电视,可是他们还得去喂牲口,猪食还有没,羊草明天还够吃不……等到把这些牲口都全部安顿好后,夜已经深了,村庄里零星的散落着几盏灯,代表着这一天结束,终于可以休息了。他们倒头就睡,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失眠,这是因为肉体的劳累已束缚了他们的灵魂出窍。曾几何时,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每天辛勤的劳动着。
长大后,开始渐渐的明白,黄土地的孩子不能“土”一辈子。或许是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和他们一样,这辈子都奉献给黄土地,他们早早的意识到了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在他们的鞭策下,开始上学,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自己的村庄里读书,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也获取不到外面的信息,只是在这个村庄的学校里,依靠老师的讲述、课本的内容,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初中毕业后,因为村庄里没有高中,村里的孩子都得去城里读书,于是才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人,外面的世界。每一个孩子都跟要去大都市一样,在走之前的前一天晚上都激动得睡不着觉,幻想着城里有多好有多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然而,黄土地的孩子除了憨厚、朴实之外似乎再没有任何优点来和城里的孩子媲美,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努力的学习,我们省吃俭用,我们认真的听讲,我们几乎不被老师批评,我们都是老师心中的好孩子,我们每一天都在刻苦的学习。终于十年寒窗苦读,我们考上了大学,我们没让父母失望,我们争回了属于我们的“面子”。上了大学之后,我们依然一样努力,努力学习,拿奖学金,努力挣钱补贴生活费,没有荒废大学的时光。大学毕业后有的选择了工作,有的选择了读研,哈工大、西交大等一些重点院校的校门早已为他们敞开,他们开始了自己的另一段征程。
工作后,有的选择了留在了大都市,有的选择了继续回到黄土地,去开始他们的事业。而我选择了留在一个离家不远的乡镇,当了村官,继续服务于黄土地,服务于黄土地上的人们。可是从大都市再回到黄土地,那种感觉却不再一样。就像史铁生说的:“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一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或许就是这种心情让流浪的心收了回来。好好工作,让黄土地的人民富裕起来,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告诉这里的人们,让他们不离开黄土地也可以获取外面的信息,得到外面的资源,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在村里发家致富。这是我作为一个黄土地的子女的愿望,只希望黄土地的人们可以不再“土”。
路遥先生曾说:“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贡献”。作为黄土地的儿女,我们也应该为黄土地做一些贡献,让黄土地有朝一日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