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很是感激“朋友圈”这样的一个存在,它使得我尽管足不出户却仍然可以看见很多有用的东西。而这些由别人分享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讯息,指不定突然就对我产生了重大的教育影响,并且突然地就让我明白了某些晦涩的难懂的,隐蔽但又很关键的东西。
友人分享了一个调查,调查了人在社会生活当中,在一个生活圈子里如何积累人脉,如何打好基础的一个很关键很常见的路法,那就是,尽力寻找自己能背得上的体面的外壳,从头到脚的包装与说明,包括夸大的美化以及不完全切合实际的抬举。而有必要说明的是,这些东西往往是那个套着体面外壳的人自身操作安装上去的,一切来自他人的言语推崇不算,在此且不作深究。有一张很醒目的图,发人深省。某小学所辖班级的家长交流群,部分家长在里面频频发言,可令人意外的是,他们不是在群中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其在学校和其他同学的相处情况,而是大篇幅地介绍自己的工作,职务,家庭经济条件。个人由内而外的“配置”补充详细,比如车子,房子,衣服牌子,用餐地点档次等等。而除了那部分只沉浸在自己完美的自我介绍当中的父母,其他人大多默不作声,想是只在手机那头静静看着,心想:“为何我就没有这般体面的工作和背景?”,或是暗自嘲笑:“这样的大肆吹捧自己于孩子的教育与家长的交流有何干系?”再或者有别的更为复杂的想法,通俗说来,就是“又羡慕又嫌俗”,反正人如此复杂的生物,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可能出现,我很惭愧,我就是属于又羡慕又鄙视的那种,矛盾从自身而起,对于我这样一棒子打死一堆人的看法和行为表示实在无法理解的请略过,或权当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暗自嘲讽一番便可。
对于这样的事,我没有持绝对反对的态度。人类社会何其复杂,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太需要一个体面的外表来建立某些重要的基础堡垒,再次强调,我说的是有些时候,绝非所有时刻与场合。我亲眼见过不同身份的人求人办事时所遭受到的不同待遇,气愤亦觉得悲哀。我也亲身经历总结过不同时期的自己受待见与不受待见的频率差,谈不上什么愤怒不愤怒的,只觉得生活既是如此,无法使他人同我一样看待问题,避而远之即为上策,退而求其次的,才是暂时性附和。我说了,我是俗人。一边嘲讽,一边经历。
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需要用体面的外包装把自己武装得更加顽强,以达到自保或保护他人的目的,我定是四肢共举深表赞同的。可如果一个人飘飘然把自己包装成钻石,放在农田里自命尊贵且无视其他,那么我能做的,也许便是与之相看两厌,再避而远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