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九中包头人无不知晓那是全市的重点。建校七年,初、高中教学质量一直在全市遥遥领先。
走进校门,两座三层的教学楼东西并列而建。大门左侧是操场,右侧靠东墙有个礼堂兼做食堂,礼堂往北依序有七八栋平房为师生宿舍,看得出那时的人们生活都很简单。
那时的包头风沙很大,尤其春季几乎见不到几个好天。刮起风来飞沙走屑,睁不开眼,校院里的细柳摇摆得近乎要折断。伴着“呕一一呕一一”的怪叫声,迊面两米看不清人脸,真叫个天昏地暗。
有民谣说:“包头苦,一天平均二两土,今天不给,明天补。”此话形容当时的包头一点不假!包头人出门第一必备的就是沙巾,风沙一来连头带脸一起包严。我曾不加思索地认为包头是由此得名,过了很久才知道包头是蒙语有鹿的地方,可那译音中的鹿我们一只也未看见过。
初中三年 ,除按教学大纲完成学业之外,参加各种义务劳动像似我们的必修课无可择选。干得最多的就是跟随时代脚步向荒凉开战,治沙造林,建设美丽家园。苗圃植树的场地就在当今的东、西两大植物园。当时的包头类似这种大片大片的苗圃随处可见。一为育苗,二为防风,总之是要开发利用这些荒地不能让其置闲。
耙田、整畦、挖沟渠全部靠人工干,那年代有个常用词儿叫做“汇战”。我们这些学生,还有其它行业的倒班人员,业余时间都被组织到这里义务劳动,将初年生的苗木起出,移栽到修整好的畦间,再将较密的多年生苗木疏植到另外的地片。那时栽树都是用水桶浇水,我们亲手栽了多少树,浇了多少桶水,无人计算,更不知道有多少人同我们一样参加着植树的大“汇战”!
有资料表明,包头绿化覆盖率达42。8%,人均绿地面积13平方米,主城区已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在这一组组漂亮数字后面,您是否看到了五十年前那一张张流汗的笑脸?您又是否会记起当年那代种树人的忘我奉献!
我现在每天早晚都去遛弯儿的劳动公园,当年也是我义务劳动去过最多的地段。那里原来是一大片荒地,周围几乎没有建筑物,也没见有农田。我们要干的活就是将这里的土石挖出,再抬到远处堆起山峦。荒地上到处都是拿锨拿镐挖土和用扁担抬土筐的青年,密密麻麻就象蚂蚁搬家一般。开始也不知道把这些土挖起来堆到那边干什么?过了一段时间才看出眉目,原来是要挖出面积近二十万平米的人工湖,堆起两座百米高的假山。
这工程大了,看似和书里学的愚公移山差不多,不同的是愚公感动了神仙,而我们没有神仙帮忙,全靠自己一锨一筐的将这上百万立方的土石搬迁!
现在的人肯定要问,那么大的土方量,为什么不用挖土机或者用传输带来运传?
那时没有,就连使用的铁锨、洋搞、土篮和扁担都是从家里自带或是借来的,现在的人一定会笑我们穷得可怜!然而我要说那时的人精神不穷!就靠着不懈的追求,不败的信念毫无报酬的将这巨大的工程干完,生生建起了包头有史以来市区内第一处水域公园!
这让我想到“劳动公园”的名字,那是将劳动的意思包含,又是要将为建园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纪念!
如今,这个公园湖光山色,绿树成荫,己已成为市里地标性建筑,连同一宫的三鹿标志和汇接三区主干道的转盘。
世事轮回,都说先人种树后人乘凉,没想到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年十三四岁的我们却成了受用这个公园的主体成员,每天在这里活动锻炼怡养天年!
每当我漫步在公园湖畔,看着荡漾的湖面,我都会想到这里曾有我洒下的热汗!
每当我爬上假山眺望远方,我都会想到脚下这片秀美的山峦,曾有我堆起的沙石基垫!
参天白杨哪一棵是我亲手裁种? 湖堤垂柳哪一棵是我当年第一次将它浇灌?
如今的包头,已是联合国认定的最适合人口居住的城市,是包头人引以为傲的半城高楼半城花的美丽家园!
也许在年轻人眼里,我们的过去不可思议,也并不值得提倡和颂延。而我,就是要为这无私的一代高歌礼赞!
因为这代人身上所凝聚的民族之魂深遂光炫!我想,就是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民族魂魄也不能丢。国有魂魄,再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才会不失本色的到达理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