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寻觅,意外地发现了它——《亲爱的安德烈》。在看过《目送》之后了解到著名作家龙应台女士著有她称之为的“人生三书”,《亲爱的安德烈》是其系列之二。发现它时心中顿感惊喜万分,等不及地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读了起来,翻阅几页后便不忍放下。
作者身为一位母亲,亦经历一如寻常母亲的悲喜,同儿子的长期分离,再一转眼安德烈便已褪去了婴儿肥,长成了一个结实健壮的小伙子。她不能再同儿时般给他一个热情的吻,不能再轻易地索要到一个拥抱,她感觉到他们之间有点“陌生”,没有了以前的亲腻。她想要了解这样一个18岁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这个她深深爱着,却与她因年龄、时代甚至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了些许隔阂的亲爱的儿子。为此她同安德烈达成约定,定期的通信,以书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并把他们的通信稿件整理出版。三年,不短的一段时间,他们用这种方式记录着他们的交流,没有太多的家长里短,少有刻板的说教和无谓的抱怨,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两代人交流中思想的火花。他们的勇敢尝试使彼此都敞开了心扉,对对方有了更深程度的了解,更能相互理解和体谅,借此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书中包含36封他们的通信,涉及内容很广,讨论话题涉及文化差异、道德伦理、普世价值、国际政治问题等。身为母亲对于孩子长大后的自身角色的思考,带着些许伤感仍理xing地学着放手,并用尽可能不伤及孩子感情的措辞去表达她对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的自己的真实看法,给他的学习生活带去帮助和引导,其中也不乏睿智的见解。如她对儿子将来是否能有一番作为,她回答道“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要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能拥有选择的权利……‘平庸’是和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和自己比。”话语中饱含着爱与智慧。安德烈作为一个于西方长大的孩子,有着自在的生活方式、有着对自由独立的强烈追求,他一语道出众多青年人的心声“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chengren,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他强烈地希望得到母亲的理解,希望享有作为成年人独立决断和行事的权利和自由。(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遇到成长中的烦恼,感情上的困惑,迷茫时他也询问母亲的见解,想要了解母亲青年时期的生活状态。他同母亲探讨他所看到的现象、思考的问题。小至生活细节,大到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之间的对话既让人倍感亲切,又引人深思。
其实很羡慕安德烈和母亲之间的这种交流与沟通,平等的,不加掩饰的真情实感的表达,相互之间逐渐建立起了理解和信任。龙应台作为年长者的成熟通达,作为作家的思辨睿智,语言平实不乏幽默;安德烈正当年少的独立宣言,对世界的审视和思考,语言相对‘潮’而犀利。安德烈一如众多青少年的代表,却常常被看做是叛逆、年少轻狂,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想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看这个世界,去体验这个世界,去“摸爬滚打”,当我们走向独立,我们并不怕跌跤,长辈们的谆谆教导我们自会放在心上,但不意味着我们要走被指向的路,我们希望自己去探索和开辟。随着孩子长大,很多父母有着和作者同样的烦恼,孩子怎么不和自己交谈了,觉得和自己越走越远了,然而对此,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我们作为孩子要像安德烈般多一点耐心,理解尊重由于年代时间、思维方式等带来的差异,同父母交流沟通,希望他们对于我们的人生观有更好的理解。近期也想让母亲看看这本书,希望她能从中知道我们年轻人都有些什么想法,并借此促进我们之间的交流。关于爱,作者描述出了年轻人的潜在看法,“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可以不必了。”爱,然而说不出口,缺乏沟通给双方带来了苦恼,这成为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的问题。关注内心的情感,通过沟通交流尝试更多地相互了解与体谅,或许改变也会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