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下午到今天中午,读完了这本书。标注了56个地方,截图24张。
不同的读者阅历不同,看到的故事可能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说,读书的过程是读者的阅历跟作者的思想发生了一次交汇和碰撞的话,那么,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场严重的车祸可能发生了。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把这个车祸也写下来,如你所见,后来还是写了,车祸并不会因为我写不写下来而存在或消失,既然存在,写下来又有何妨?
故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以死后才出名的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这是一个奇特、‘自私’、‘无耻’、粗鲁、笨拙、但是真诚、勇敢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内心,为了实现自己画画的梦想,思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离群索居,倔强的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的生活。可是,思特里克兰德有一句口头禅,“你以为我会在乎吗?”,他不在意自己的生活有多么的苦,也不在意别人对他的指责谩骂,抛弃整个世界,只为了一件事,一件他还在意的事情:画画,画自己满意的画,为了取悦自己而画,为了让自己满意而画,他也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他的画,更不会为了所谓的‘成名’而走入画家的‘圈子’,也不会为了得到某些已经被认可的‘画家’的肯定,而违背自己的内心去说几句‘无伤大雅’的奉承之词,这些xing格特征合起来,注定了他悲惨却未必辉煌的一生。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当一个人把所有的评价尺度都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他就已经自由了。
至于思特里克兰德的抛妻弃子的行为,以及拆散恩人的家庭、置情人生死于不顾的漠然态度,似乎是网上书评关注的焦点,人们总是喜欢评论别人的生活,以给自己的生活找点继续下去的理由,还喜欢用若干个简单的标签来评价一个人,好人、坏人、高尚、卑鄙,至于当事人是否在乎这种评价,评价者们是不在乎的,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表达他们意见的机会,一个表现自己存在感的平台,一个展现自己影响力的事件,如此而已。这种社会评价,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法,或手段。如果没了这种评价会怎么样呢?社会是大治还是大乱呢?我不敢肯定会怎样,老子是这样说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人的天赋有高低,成就有大小,成名也有早晚。名气大且成名早的如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名气大但成名晚的如梵高、齐白石(似乎不算太晚,高寿弥补回来了),名气不算太大且生前默默无名的如本书主人公原型保罗高更;可是,还有更多的人,生前努力一生,默默无名,死后更是消失的无影无踪,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那么这些‘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人的存在,有意义吗?要看是什么意义了吧。如果说是对于世界的发展,对于艺术的进步,对于人类思想认识的提高而言,绝大部分人的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但这并不能说这些绝大部分人并不值得活,人活的意义也不能用留下的物质或精神遗产来衡量,而是,应该用一个人对于生活的态度的来衡量。一个人可能没有什么成就,可是他的努力的一生,奋发向上追求美好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东西了,虽然,可能从来没有人把它记录下来,但这种美好确实存在过。这种美好就像一颗抛进大海的糖一样,虽然没有改变大海的苦涩,却使得游过附近的鱼儿感受到了一丝不一样的甜蜜,这就是这些所谓的‘无所成就’的人活着的意义吧。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也许,他们根本就不在乎呢,别人感受到的是甜蜜还是苦涩,‘你以为我会在乎吗’?(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
关于技巧。作者屡次提及,思特里克兰德无论是在说话还是在画画上面,想要表达的东西跟表现方法不怎么匹配,说话时语无伦次,总要作者整理一下才能写出来给读者看,画画呢,笔法粗犷,没什么技巧xing可言,这可能跟他不是绘画的科班出身有关系吧。技巧这种东西,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教会或者学会的东西了吧,作家想写的故事,画家想画的景象,哲学家想写下的观点,这些东西,都是教不会,也是学(模仿)不来的,必须要靠自己体会感受、思考加工。能靠别人教的东西,实在很有限,教师的作用,也不过就是些提示和引导,不把人引入歧途,就算功德无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