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四世同堂读后感
对有现在人来说,“四世同堂”是家庭和睦、子孙满堂的代名词,它是一种幸福,一种美好:老人含饴弄孙,悠闲自在;小孩子轻松愉快、茁壮成长。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就是描写了一个北京普通老百姓祁老太爷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不幸的是,由于战争,他的这种幸福被敌人强行夺走。
这场战争直到今天提起来仍令人毛骨悚然,它就是日本侵华战争。 日本侵华,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日本侵略这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想必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倒背如流。但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罪行真的震撼了你的心吗?
说实话,在没读这本书之前,面对南京大屠杀,面对那冰冷的“30万”,除了感慨日本人的野蛮外,我便无其他的感觉。毕竟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毕竟我没有经历那一场屠杀。直到我读了这本书,直到钱默吟入我的视线。他善良、友好,虽然贫穷,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作为一个文弱的诗人,平时连一只蚂蚁都不肯踩死。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被日本军带走以后,被拉去做电椅,被用皮鞭抽,脸被打肿后,连东西都看不清,嘴里的牙齿所剩无几。更可悲的是,儿子在他被捕后因病去世,妻子不堪打击而自杀身亡。这就是侵华,日本侵略者在把“亡国奴”的称谓强加给中国人之后,硬是把幸福的家庭搞得家破人亡,把平平凡凡的人摧残得不成人形。
看着钱默吟那被折磨的不成人形的模样,听着那皮鞭落下、皮肉裂开的声音,心里冒出一阵钻心的痛。对于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不能忘却,而且我们也更应该清楚,国亡了,我们何去谈幸福和尊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国人是勇于反抗的。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千千万万个爱国青年。
书中描写了这样一群人,像瑞全一样,受过教育,有爱国心,怀揣着一股激情,不甘心当亡国奴,奔赴战争前线,为人民谋幸福;像瑞宣一样,为了家庭忍辱负重,在敌人的魔爪下斗争着,拯救着那些被敌人压迫的人。他们不仅要把自己的家艰难的维持下去,而且还要忍受着亡国的折磨。他们的身体虽在家里,但心早已飞到了战争的前线。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正因为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历经五千年而不衰,毅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里,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要时刻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积极地奉献祖国。只有国家富强,我们才会有尊严,我们才不会受欺侮。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人民纷纷把自己的钱财存入银行,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国家渡过难关。国难当头,最能反映出来的就是一个国家人民的爱国心。
然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情况就不容乐观了。书中描绘了这样的一群中国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汉奸。像冠晓荷一样,像瑞丰一样,为了发达,出卖灵魂,出卖尊严,甘心做敌人的走狗。他们抓住亡国的机会,尽享荣华富贵。他们是我们五千年文化下产生的耻辱,是我们永远唾弃的对象。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做一个有尊严,有骨气,内心坦荡荡的中国人。
篇二:四世同堂读后感
我曾以为自己瞭解日本侵华的这段歷史但直至阅读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我才明白之前的那些瞭解是多么的浅薄。老舍先生在这部作品中,用平实无华的字句和真实细腻的描写令我仿佛置身于那段中国的土地被侵略者践踏、中国人的尊严被凌辱、中国人的生活被摧残的战争岁月。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切肤之痛,这种痛不仅震撼了我的心灵,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也令我对中华民族遭受的这段屈辱的歷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
再现真实的歷史,洗涤人类的灵魂
《四世同堂》这部作品横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但是所发生的一切却不曾离开小羊圈胡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区区一个小羊圈胡同各型各色的人物却已然代表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千千万万不同心态的中国人,整部作品实则为中国那个年代的一个缩影。
在老舍的笔下每个人物既平凡渺小又特徵鲜明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人生际遇才最真实、最普遍和最有代表性。老舍先生正是通过对小羊圈胡同中各种文化层次的代表性人物如英勇抗敌的钱老大和祁老叁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却不堪受侵略者欺压的棚匠老刘、小文、小崔、孙七爲了飞黄腾达而沦为民族和国家罪人的大赤包、蓝东阳,只因贪恋享乐就甘心对杀害自己亲人的兇手们俯首贴耳的瑞丰、冠晓荷以及封闭自守、知足苟安的祁老人等等的精心塑造和细緻入微的刻画,一方面歌颂、弘扬了中国人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毅勇敢的民族气节另一方面也鞭挞、谴责了那些出卖国家利益的民族罪人,同时也对那些苟且偷生、麻木不仁的思想进行了批评。
众所周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令人髮指的罪行,但是与很多作家不同的是,老舍先生并没有用一些咬牙切齿的激烈言辞痛駡他们而是用一些举重若轻的词语,透过描述北平沦陷后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和畸形的世态,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作者对待歷史客观理性的态度和精湛纯熟的写作技巧,使这部经典着作更具真实感。
《四世同堂》可称得上是一部最底层百姓的抗日史。阅读此书,我的灵魂似乎得到了一次洗涤。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以对善、恶、美、丑的褒扬和批判警示了世人:歷史就是一面镜子,它会照射出你的灵魂。
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源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特徵,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命运。老舍先生在揭示当时社会一些人性的丑陋和堕落的同时,也着重于从文化的层面探究何以一个有几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国会被欺凌的塬因。作者将中华民族遭此劫难的问题的根源指向了中国封建古老的家族思想。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家是封建礼教的堡垒,它包含了等级观念、宗法祖训、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四世同堂等诸多内容。祁老人、韵梅都是封建传统观念的受害者,连祁瑞宣这个博士,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裡,思想也无法衝破这个封建礼教的堡垒。老舍先生对以北京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深刻剖析,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的部份,但是也有腐朽和落后。只有吸取其精华,摒弃其束缚人们、阻碍社会进步的糟粕,中华民族才会真正地强大起来。
《四世同堂》完成于抗日战争结束不久的1948年, 当时的老舍先生就可以超越民族的仇恨,在书中宣扬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宽恕,这是我对老舍先生的由衷敬佩之处。
书中最具抗争精神的代表---钱先生,曾经想为孙子起名叫〞仇〝,但是最后却在面临敌人死亡威胁的时候,还是顺从了自己天性中善良和宽恕的一面,在狱中为孙子起名为〞善〝﹔刚刚经歷了丧女之痛的祁瑞宣竟然能够保护日本老人﹔那些被伤害、被侮辱了的人们放弃了本可以实行的復仇,而选择了理智和礼貌。
这些人物只是平民百姓,但是他们却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好,我为此而深受感动。老舍先生不但让我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抗日战争、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有了真切而客观的认识,也令我懂得了和平的可贵和重要。
瞭解歷史不是爲了宣扬仇恨,而是爲了让人们更加懂得珍爱和平。希望我们读完此书后都能够放下心中的那块沉重,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歷史,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发展未来。人类需要和平, 维护和平应该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四世同堂》是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经典着作,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
篇三:四世同堂读后感
阅读一本书籍,就像是品一杯茶,沁人心脾,口中留存着淡淡的幽香;阅读一本书籍,就像是听一首音乐,曲调歌词,依旧在耳边萦绕;阅读一本书籍,就像是看一副美画,虽然只是短暂的瞬间,却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永恒的美丽。一本好的书籍,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滋润我们的心灵。
前段时间我在空闲的时间阅读了老舍的《四世同堂》这本书籍,这本书籍很长,从最初看时到最后看完将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期间一直沉浸在老舍为我塑造的那个世界,仿佛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旁观了世界的沧海桑田、变化多端,与书中的人物共同历经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当阅读完书籍中的最后一句话,故事戛然而止,心中却依旧萦绕着众多的感叹。
《四世同堂》这本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惶惑》、《偷生》和《饥荒》,主要讲述了在北平沦陷的八年中,在日本的侵略下,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和小羊圈胡同中各色人物的遭遇。通过一个个人物的故事,作者真实的为我们表露了在战争期间中国的社会现状,再现了那段满目疮痍的历史。
阅读这本书籍时其中的汉奸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那个前途一片黑暗、黑白颠倒的世界,很多人物在权势的诱惑下选择了背叛自己的祖国,为日本人做事,例如曾经拳打汉奸的金三爷,最后却因为日本人带来的生意好转而对他们心生感激,甚至还出卖了钱默吟先生,这前后之间的转变,令人唏嘘感慨,在利益面前,似乎一切都是脆弱的。然而我认为总有一些东西比生命还重要,那就是祖国,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能丧失自己的气节、不能背弃自己的祖国,因为国家就是我们的避风港,有国才有家,国家强大,我们才能和平幸福。
结局的一句“起风了”,虽然故事戛然而止,然而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时间永远不会停止,我们的国家也终于一步步历经了那些坎坷挫折,从沉睡中苏醒,变得繁荣富强。历经风雨才能见彩虹,风雨之后便是晴天,黑暗之后将是黎明,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满怀希望,相信正义和光明总会到来。
篇四: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这本书,以日本侵略者入侵、占领北平直至投降的八年抗战前后为时间背景,讲述了北平(现北京)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物的遭遇命运和选择,重点讲述了四世同堂的祁家的人物命运。在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里,面对日本鬼子的侵略,有的人选择反抗,成为民族英雄;有的人选择忍耐,苟且偷生;有的人则成为汉奸,成为民族败类。老舍先生用他的细腻白描,淋漓尽致的讲述了当时北平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小羊圈这个地方是北平城的一个缩影,那各个阶级的人民是北平广大平民的代表。在《四世同堂》这部小说里,他刻画了六十多个人物。许多人物形象在生活中处处有他们的影子,比如:不愿得罪人,一心只想庆得了八十大寿的祁老太爷;有文化又爱国、却无法抛下家人的祁瑞宣;忠厚善良、为人老实的商人祁天佑;满腔豪情、智勇双全的热血青年祁瑞全;胆小怕事却无聊透顶的祁瑞丰;努力付出、无怨无悔的韵梅;乐于助人的李四爷;无耻狠毒的冠晓荷、蓝东阳、大赤包、胖菊子、高亦陀等人。还有拉车的,唱戏的,抽大烟的,妓女等等。
其中,不难看出祁瑞宣是本书的主要人物。全书中对瑞宣的心理描写比其他任何一个人都多,尤其是关于他的心理斗争。瑞宣作为受过先进教育的新一代中国人,知道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人们应该奋起反抗,但是他上有年近八十的老人,下有稚气未退的小孩,作为祁家的长孙,瑞宣不得不用肩膀扛起四世同堂的重担,不得不把自己和家人用四世同堂的锁链牢牢系在一起,但爱国之心让他时刻向往着离开,而他的良心又不断谴责着自己的懦弱。于是他为了不让自己憎恨自己,拼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不断劝说别的年轻人出城投奔军队,好以此来向自己声明他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小说中也不乏许多汉奸形象。在太平日子中,他们投机取巧地干着无聊的事情。当日本人打过来时,他们以为要改朝换代了,就急忙巴结日本人,心甘情愿的当日本人的走狗,见到日本人都赔上笑脸,鞠大于九十度的躬。当别地有了反抗战争时,他们惶惑不安;当中国城池沦陷后,他们反倒组织各种人游行庆祝。虽然他们一个个都是那么可恨,但他们的死让人觉得既痛快又可悲。大赤包在狱中都疯叫着她是“冠所长”,冠晓荷被活埋前都对日本人卑躬屈膝。
小说中的一些次要人物也像我们揭示了另一些中国人可悲的一面。曾经拳打汉奸的金三爷,因为日本人带来的好生意转而感激,后来甚至出卖了钱默吟先生。年轻貌美的招弟,堕落成一个出卖肉体的女人,却还以此为荣。这些没有是非观的行为无疑是贪念作祟,以致自掘坟墓。
后来,当抗战终于胜利,人们仿佛才想起了报仇,结尾几个小伙子想找日本老太婆报仇的事再次让人嗤笑和而叹息:这就是懦弱的中华民族啊!人们已经不怎么能高兴起来了,而年幼的妞子饿死,祁老人抱着尸体悲凉的一幕更是令人心碎。八年的风雨飘摇,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大地留下了累累伤痕。我们不应忘记这段屈辱的过去,要时刻铭记那段冰风冷雨的历史,创造辉煌的未来。
篇五:四世同堂读后感
读完《四世同堂》,我对老舍的文字深有感触。这套书籍描写了了抗战北平沦陷区民众的抗战生活,以小羊圈胡同为背景,胡同内的祁家与钱家、冠家作为主要人物,通过其中复杂的矛盾与纠葛,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大众的不同心理形象;反抗与顺从甚至背叛,国家与个人种种利益感情,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刻画了当时抗日社会的黑暗。
思想内容
老舍先生的思想内容叙写了社会的黑暗与日本侵略的苦难,表达了对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以及对“不甘沦为亡国奴”的民族气节的颂扬。这是一部民族的痛史、愤史,但它却标示着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气和无畏气概。
首先,第一部书《惶惑》是日本侵略下人们遭受折磨的痛史。人们少煤少粮,生命没有保障。天佑老人安分守己,却被扣上罪名被日寇枪杀;默吟老诗人被日寇抓住,被严刑拷打、长期监禁。这表达着北平沦陷,人民无可奈何,只得屈服于日寇。我认为这部书是对人们消极与妥协思想的审视与批判,并且在为之后人民民族思想意识觉醒作铺垫。
其次,第二部书《偷生》是憎恨侵略者、民族背叛者、懦弱而卑微的觉醒者的恨史。描写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也刻画了一批背叛民族的人的形象。如大赤包、冠晓荷等。所谓“偷生”,就是在黑暗的社会中,面对侵略者与背叛民族者的压力,民众只得在小社会中苟且生活,自取灭亡。我认为,这是老舍先生对国民文化变质的反思。
最后,第三部书《饥荒》是颂扬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激励人民奋起、全民族抗争的壮史。在国破家亡之际,人们的民族斗争与抗战意识缓慢而痛苦地觉醒,终于站起来对日寇发出愤怒的呐喊。
祁家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它成为了祁家老人向他人夸耀的资本。祁老人尽自己最大的责任为儿孙负责,保持家庭圆满,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对瑞宣的种种坏行为不以为然,最终因儿子受日寇侮辱而含恨自杀,对孙女在饥荒之中丧生表示愤怒。但假使抗战结束,会很快忘记自己所遭遇过的苦难,为后代造福。他对后代说过:“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负,就是这样一代代沿袭下来的。
语言风格
老舍先生的语言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他写了日本人如何破坏北平安稳的生活,汉奸无耻的态度。他不时回忆起北平的种种传统和小买卖,痛心地描述北平的萧条,冷笑讽刺着日本人的恶劣。他想着,若是没有日寇的侵略,北平人就会和平安稳的生活下去,传宗接代至四世同堂。
老舍平实而幽默的京味话语在书中真实生动,俏皮却又辛辣。在抗日期间,沦陷的北平更是有了地道的京味儿。如“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将北平的人物立体化、个性化,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对人物的塑造也更加真实。他正话反说,褒词贬用,如“他觉得日本人郑重其事地玩把戏,是非常的可笑。他可是没有笑出来,因为他也佩服日本人的能和魔鬼一样的真诚!”
老舍先生运用的夸张与比喻,大概是对坏人的一种宽容,委婉地声讨与批判着他们的罪恶与无知,或许读起来是一种轻松的氛围,却赋予他们性格上令人们痛恨的一面。他对待恶人一样有着关切同情,在他看来,恶人并不有意作恶,邪恶是因为无知。“见到他们(日本宪兵),晓荷把脸上的笑意一直运送到脚指头尖上,全身像刚发青的春柳似的,柔媚地给他们鞠躬。”一句,以美喻丑,用“刚发青的春柳”的“柔媚”为喻,写出冠晓荷见到日本宪兵深深“鞠躬”的样子,逼真地体现了晓荷背叛民族,巴结献媚的丑态。
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对人物的塑造别有一番特点。在小羊圈胡同中,人们生活颠簸沉浮,以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小人物反映出战争对民族文化的考验与扬弃的宏大主题。瑞宣温润如玉,自尊知荣辱,由惶惑到奋斗的成长历史也深深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意识的觉醒,与在尽忠尽孝二者间的矛盾两难;或是晓荷体面而阿谀奉承的背叛,导致了他最后的败落;又或是韵梅这样一个具有强大母性光辉的人,尽力尽责,将未来与希望寄于祖国……这种微妙的细节描写将每一个小人物都塑造得淋漓尽致。
老舍先生对笔下的人物有一种独有的爱怜,他不会将人物性格写得极致,但会将每一个神态都描写得栩栩如生,使像我一样在读这本书的人,顺着他的思路,旁观人物应遭受的命运与坎坷,体会人物的心境与夙愿。然而这些人物非千篇一律,他们带着或微妙的差别,在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中出现,共同拼凑出一副世态万象的全景图。
总的来说,这本《四世同堂》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种种是非,感受到了人性的沦落与无奈,却又能感受到前途的希望与民族精神的无畏气概。三本书,说厚的确厚,但其中的情节却会使人沉醉其中;连贯地读下来,也只不过是几天的时间……
篇六:四世同堂读后感
开战之前,气氛紧张郁结,人人自危。胡同里的住户九流声色不一,不同阶级间的差异似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鼠目弃义之人的算计、平平百姓的漠然、忠肝义胆志士的谨慎不安和对于家族忠孝不能两全的犹豫。“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假若北平是树,我便是花,尽管是一朵闲花。北平若不幸丢失了,我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钱默吟先生以花自喻,又将北平比做树,树无花不美,花无树不活,相比于从此浑浑噩噩的活在沦陷的北平,不如随着北平自由的丧失一同离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足矣看出他对于家国的热爱。
而与之相反的,便是冠晓荷,虽名曰为荷,却并没有如荷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反是苟同于世俗与不堪。他并不信奉什么神佛,只不过把它当作一种交际的需要,正如他须会唱会赌,模样够格,会几句二簧与八圈麻将那样。他急于成为一个“上层人士”,对于很多人和事都看不上,以此来体现出自己的尊贵,但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卑微的呢,以迎合他人眼中的高雅与意趣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不俗与能耐。“假若出卖国家可以使饭食更好,衣服更漂亮,这个宇宙的主宰——冠晓荷——连眼也不眨巴一下便去出卖国家。”在他心里,生命就是生活,而生活理当奢华舒服。为达到他的理想生活水准,他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事。什么都是假的,连国家民族都是假的,只有他的酒饭,女人,衣冠,与金钱,是真的。冠晓荷先生比李四爷,小崔他们都更多知道一些什么是“国家”“民族”“社会”,但他虽会说这些,甚至会用这些名词演讲一番,但他不如孙七,小崔那样有着一股子气,他说什么与相信什么完全是两回事。他可以因为没有一个差事而恨恶南京,恨恶国民政府,可以为了获得一官半职,像条狗一样去见日本人,就连临死也不愿相信是日本人害了他 卑微可怜却又可恨可笑。
小崔、孙七等人,他们都是心地顶善良的普通老百姓,是北平无战事时的好市民,但他们生错了年代。他们爱国,但他们不敢走,他们有顾虑,他们选择了低头。然而当小崔终于思考着钱先生的劝告,打算走出北平走出这个被日本人框住的牢笼,投身革命时,却因为碰巧在街上而被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一个终于有了抱负的青年就这样倒在了这个暗黑的时代。小文夫妇只是沉迷在戏中,冷漠而又温顺的接受着。但当日本人对着若霞不礼,小文拿起板凳就往日本人头上砸去,他知道自己必死,于是笑着对若霞说:“霞,死吧,没关系。”其实他们只是小人物,但是似乎又闪耀着别样的光辉。
在这个战火纷乱的时期,战争不再单单是是地区,是领导者,是士兵的事情,它和每一个活在其中的普通人有关,一但开始就没有人能够豁免,不管愿不愿意都会被牵扯其中,唇亡齿寒,战乱中层层摧垮的家庭不能保护年幼弱小,也无法阻止生命逝去。它会把你勇敢的心激起,把你苟且偷生的幻想打破,把无奈、屈辱、生离、死别的种种强加于身上。四世同堂,与其说是写一个家族的兴盛衰灭,不如说是记录一段屈辱的历史里人性的挣扎。
篇七:四世同堂读后感
从中兴到末路。从一个家庭的艰难岁月,到一个胡同里的形形色色,到一座城的苟延残喘,看一个国的国殇史仇。《四世同堂》一本书在肯定了中国人气节的同时,在更大程度上提醒生活在当下这一光辉时代的中国人不要因祖国蓬勃的发展而被冲昏头脑。我们应当从国人的角度去反思那造成种种惨剧的原因,更应该去发现、赞美在抗战斗争中做出伟大牺牲的烈士们的高尚品德。
从语言风格上来讲,《四世同堂》没有相当精巧的雕工与细细的修饰。整本书用相当朴实的语言传达出最痛心疾首的呐喊。或许这部书没有《围城》那样精细的描写,没有《九三年》那样宏阔的场面描写,但这部书中的每一个人物的是那样的鲜活,那样传神。这就是一个亲身经历过那段峥嵘岁月的作者,用心写下自己的感受的作品。
九一八事变时老舍三十岁,七七事变时老舍四十岁,等到抗战胜利后舒庆春老师已经将近五十。从小生活在北平的老舍——曾经写下北平的四季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的他,面对侵略者对北平的蹂躏,最使他痛心疾首的不是日本人在华夏土地上犯下的罪过,而是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冷漠。确实,刚刚从帝王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人已经过惯了逆来顺受的生活,他们固然不会像旺代的农民那样用自己的鲜血保卫自己的王上,也固然不会像斯大林格勒的工人那样开着自己刚生产出的坦克,高喊着“为俄罗斯母亲”冲到前线上和敌人拼命。他们之中很多人人是像祁老人,祁天佑,以及天佑太太那样的觉得一家吃饱,天下太平的“经验老人”;他们之中也存在有见识,知廉耻的知识分子,可这些人中许多也变得像陈野求那样为了过活不惜苟且偷生,或是像主人公祁瑞宣那样被家庭拴住了手脚,空有报国之心又不能为国效力。
但在中华民族这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民族中,从来不乏铮铮铁骨的仁人志士,他们支起了民族的脊梁,他们让这个民族和侵略者们看到了中华人民的骨气,他们给这个民族带来了光明。他们由于不同的原因,将自己的热血与生命奉献到与敌人的斗争当中。这其中包括了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祁瑞全,老诗人画家钱先生,以及有侠客气质的女豪杰尤桐芳,受爱人影响的高弟等人。他们固然只是一些普通的人,但他们亲眼看到,或听说了自己的孩子的去世,爱人的离世,看到同胞们遭受的苦难,他们醒悟了。这便造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一点——在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下公然地或是暗地地反抗,持久地反抗。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中华民族还从未被哪个国家彻底地殖民,彻底地抹去。所以,只要你是一个有心肠,有感情的活人,你便能在一个民族最危难的时候觉醒起来,为这个民族奉献你的力量。
但反观冠晓荷、大赤包夫妇,祁瑞丰、胖菊子夫妇。他们分别代表了油滑、狠毒、趋炎附势和懒惰的恶劣性情,他们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里也有如此令人厌恶的毒瘤。包括蓝东阳、李义山等流氓形象在内,他们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批人。他们的丑恶使得纯洁的少女堕落成无耻的妓女,一腔热血的英雄倒在皮鞭和血泊之下。
《四世同堂》中也有许多对日本人的描写。比如山木教官,一号的老奶奶。他们的亲人也被卷入战火之中,他们也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战争带给他们的痛苦。但令人气愤的是他们中的大部份人不能清晰地看到战争的罪魁祸首。“我的儿子山木少尉在河南阵亡了!这是我最大,最大的光荣!中国,日本的兄弟之邦;日本在中国作战是要救中国。中国人不明白,日本人有见识,有勇气,敢于为救中国而牺牲生命。”这是山木的儿子死后,山木教员说的一段话。他的话确实是发自内心,但他不明白,日本不是世界的主人,中国也不愿叫一个外族的国家来做主人。中国的抗战是要让这些人明白,世界的和平是要由民族间的平等做基础的。
另外,对于招弟这个角色而言,她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她的形象是具有可变性的:她似乎是一块柔软的橡皮泥,她的性情随着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时时刻刻发生着改变。而事实上高弟也具有着招弟这样的特点,但由于高弟在家中低下的存在感,使得她更加的叛逆,在加上钱先生和仲石对她的影响,让她拥有了一种和招弟完全不一样的思想高度。反观招弟,“假如北平陷落后,她能常常和瑞全在一处,凭着她的聪明和热气,她一定会因反抗父母而表现出一点爱国的真心来。可是,瑞全走了。她只看到了妓女与父母所作的卑贱无聊的事。”正是因为她生在这样一个乌烟瘴气的家中,又被大赤包当作交际的工具。才会使她被李空山、蓝东阳这样的流氓团团围住,最后堕落成日本人的特务,惨死在自己初恋的手下,真是可怜又可悲。
我们必须明白,这些人物和情节不仅存在于小说之中,他们都是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等的缩影和写照。战争的烈火不仅会烧毁被侵略的人的家园,也会烧毁侵略者的希望。而在这种无情的时代中,人民——最手无寸铁的人民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在侵华战争中,无论是中国的人民,还是日本的人民,他们都遭受着战争的侵害。可悲的是有些中国的人民为了一己私利而忘记了国耻,而有些日本人只知道自己受到战火的伤害而忘记“纵火者”的原本面目。
篇八:四世同堂读后感
今年4月份,国家话剧院改编的话剧版《四世同堂》来西安演出,又燃起了我重读这部老舍先生代表作的想法。于是我在工作之余再次通读了原著。
《四世同堂》这部作品,大家都不陌生。这部作品活灵活现的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沦陷区的北平人民生动的生活图景。故事的中心是北京护国寺附近小羊圈胡同的祁家。通过祁家四代人和他们邻居们各种各样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命运和他们对命运的抗争。
祁老人最担心的是自己过不了八十大寿,不能在自家院子里搭上喜棚接受亲朋好友拜寿。老人最得意的是祁家是小羊圈胡同里最全活的一家人,儿孙满堂,四世同堂。老人一辈子经历了清末的外强入侵,经历了民国的军阀混战,老人认为任何战争在北平折腾不过三个月,只要自家屯够三个月的粮食、咸菜和煤球,用装满石头的水缸顶住大门就可以应付战争,自家过好自家的日子,战争不会给自己四世同堂的大家带来大的波澜,认为“只要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
老人的儿子,祁家的第二代祁天佑是一家布匹店的掌柜,一生忠厚老实,诚信经营,秉持着生意人的本分。他也万万想不到日本人占了北平城,让自己连本本分分的生意人都做不成,最后不甘日本人的羞辱投河自尽。
祁老人有三个孙子,祁瑞宣、祁瑞丰、祁瑞全。瑞宣是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受过新思想的教育,是一位中学老师并在一家教会学校教英文,是祁家的顶梁柱。祁瑞全是新时代的大学生。瑞宣和瑞全都是有骨气中知识分子,明白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中国人只有抗争这一条路可走,不反抗只有死路一条。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老大瑞宣借助邻居李四爷为人出殡的机会把老三瑞全送出了北平城,到城外找寻抗日队伍,参加了八路军。兄弟二人商量好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既不能当亡国奴还要照顾好一家老小,只能一人尽忠,一人尽孝。老二瑞丰能说会道,是祁老人最疼爱的孙子,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无聊也无耻,甘心做亡国奴,是作者笔下顶没出息的年轻人。
小羊圈胡同的钱家住着诗人钱默吟一家,是胡同里最充满书香气的一家人,钱诗人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好作诗、作画,擅养花草。北平沦陷后,钱诗人是最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把开卡车的大儿子孟石送出城参加抗战,当钱诗人知道儿子通过同归于尽的方式摔死了一车日本兵后感到的深深的自豪。钱诗人在日本人的监狱里遭受了日本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出狱后参与地下抗日活动。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对住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良心。
胡同里冠家的四合院是整个小羊圈最体面的院落,四合院的主人冠晓荷是在早年在军阀政府做过几任小官,发了财,冠晓荷和他的夫人大赤包因为飞扬跋扈在小羊圈人缘最差,是乡亲们都不愿意打交道的人家。冠晓荷因南京政府不给自己官做痛恨南京政府。两口子想着日本人打进来了,自己终于有了升官发财的机会,出卖了钱家,是一对十足的汉奸。奈何,到日本人战败投降,赚足了昧心钱,最后死在了日本人的监狱里。祁家的瑞丰想借着他的“冠大哥”升官发财给日本人做奴才,最后做了日本人的“特务”,被日本人用枪打死。这些小羊圈里的汉奸们自私自利,想借着日本人发国难财,最终和日本侵略者一道“多行不义必自毙”。
胡同里的李四爷和四大妈是胡同里的热心肠,在街坊里威望也最高,为了保护街坊,李四爷听了白巡长的劝告做了小羊圈的副里长,最后还是为了保护街坊被日本人用枪托打死。
拉车的小崔,稀里糊涂的被日本人拉去做了替死鬼,身首异处;剃头的孙七因为吃了共和面拉肚子被日本人活埋“消了毒”;冠家的二太太尤桐芳加入了地下组织,也死在了日本人的抢下;唱戏的小文夫妇不堪日本人羞辱而死。祁老人的重孙女“小妞子”因为没有粮食,被活活饿死。祁老人的好朋友常二爷替祁家在郊外看着祖坟,性情耿直,因不肯受日本人屈辱而自尽。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这些人物活灵活现,一幕一幕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了解到抗日战争中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是如何生存的。在日本人的欺压之下有人能奋起反抗,但我们也看到了软弱、冷漠、妥协甚至趋炎附势,有的人不屈不挠,深明大义,有的人卖辱求荣,贪图安逸。小崔、孙七、长顺都恨日本人,都动过要出城打鬼子的念头,可是只要有一口饭吃仿佛他们也可以接受现状。这种软弱、冷漠只有在战争危及到自家人生命时才能醒悟,就像祁老人在最后抱着小妞子的尸体冲着日本人大喊。
整部作品引人入胜,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不由得心中升起一股悲悯的呼唤。泱泱华夏,数亿人口生灵涂炭,“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究其原因就是落后,落后就要受欺负。只有民众醒悟,国强民富,我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使我辈醒悟,只有从自身做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砖添瓦,百姓才能活得有尊严。正如京韵大鼓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
篇九:四世同堂读后感
说来和老舍先生有点小渊源。大学在重庆读书,学校所在地北碚,是文化名城——抗战时期很多文化界名流在北碚寄居。学校依山丘而建,绵延数里,校墙外一角即是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巧精致,有一种清寂闲适之美;出门没几步远,就是老舍先生的故居(四世同堂纪念馆),彼时翻修了二层高的小楼,竹林环绕,有回字形的花园和铺整的砖石小路,一如先生的人,平实亲切。出门往缙云山走,靠近北温泉的地方,有梁漱溟先生的旧居。吴宓先生解放后长期在校任教,度过了悲欣交加的后半生。
日军侵华,时局艰难,北平沦陷,老舍是先行离开的,其后他的夫人(也是齐白石的关门弟子)辗转抵达北碚,在朋友间的言谈中,夫人诉说起北平沦陷后百姓经历的苦难,以及逃亡路上的艰难惊险。老舍就细心地记下这些情节,据此完成了《四世同堂》的手稿。
老舍是满人,是旗人,是北京人,是穷人。他是胡同口里的小老百姓,与他人别无二致。小羊圈胡同是老舍从小居住的所在,他用最贴近生活的笔触,记录了平常点滴的种种酸甜苦辣。五四以来的文学旗手,比如志摩的诗,写的是风花雪月的情感,比如鲁迅的文,批判的种种国民劣根性,而老舍是用最通俗的、平民化的文字,富有戏谑性的讽刺和幽默感的语言,来记述胡同里的家长里短、百姓生活。因此还被冠以“人民艺术家”的名号(独此一家),却也因此而被“人民”批斗。
或许写戏剧的缘故,老舍写人物特别形象立体。寥寥数语,一个人物形象就勾勒出来了。《四世同堂》的各个阶层、各户家庭、各色人等,百八十号人物,都被老舍塑造成一个个特色脸谱。《四世同堂》是一部京味小说,地方特色浓郁。直到五十年后,北京又出了个王朔。王朔是文痞,然而老舍不是。他骨子里还是正统的老派知识分子(穷酸文人),在他的概念里,或许人的尊严才是最重要的吧,才会最终以书中人物祈天佑一样的方式,以一种决绝的方式(自沉)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一般而言,我绝不认同自杀,轻生是懦夫的行为。而文化史上,远有屈原,近代有王国维,外国有茨威格,都是名人。老舍是外表温和而内心刚强的,看透了生死之间的选择。
《四世同堂》里都是小人物,人物形象丰富多面,有矛盾的个体比如瑞宣,有文化,也守着底线,但是受家庭的羁绊动弹不得;有的人古道热肠,比如李四爷,是胡同里乐于助人的老好人;有些比较“世故”,比如祈老太爷,想着不管发生什么事情,能活下去了就好了;有的做了汉奸走狗,如冠晓荷,大赤包,蓝东阳,可恨又可怜;有的是传统中国文人的典型,比如隐士诗人钱默吟;有激烈的抗争者,如瑞全,有血性,敢于抗争。
最有意思的从富善先生的视角写的,一大家子里,形形色色的中国人:由表面上的礼貌与举止,和大家的言谈,富善先生似乎一眼看到了一部历史,一部激变中的中国近代史。……他愿意看见个一成不变的,特异而有趣的中国文化,可是中国像被狂风吹着的一只船似的,顺流而下。看到祁家的四辈人,他觉得他们是最奇异的一家子。虽然他们还都是中国人,可是又那么复杂,那么变化多端。最奇怪的是这些各有不同的人还居然住在一个院子里,还都很和睦,倒仿佛是每个人都要变,而又有个什么大的力量使他们在变化中还不至于分裂涣散。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揉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
篇十:四世同堂读后感
有过一个想法,如果当真爆发了战争,自己应当怎么做,却无法再继续深入想象。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以抗日时期为背景展开了以四世同堂为中心的一群人的故事。
大哥瑞宣是新一代中国人的代表,他有文化,懂得仁义,他当然明白国难下自己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但他害怕,他不是怕自己会丢掉性命,他怕他的一家老小无法在乱世中生存下去,他得承担他身为长子所带来的一切责任,所以他不敢走,他守着他的一家老小,他空怀一腔的爱国心,但他并不能为国家奉献出什么,他只能坚守着自己的底线,不做汉奸,让自己保有骨气,不对他人低头弯腰,他自己不能走出去,他可以去鼓励别人走出去,他保持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他以为他这样能平安的守护者家人,当然不能。日本人和汉奸的猖狂使他不断地进行自我审问和批判,他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怀疑之中。但他依然还是没有勇气,他依然很害怕,他只能无奈选择这样方式在乱世和家人顽强的活着。
瑞宣的父亲天佑和他的邻居们,都是老一代的中国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学识,他们知道逆来顺受,他们安分守己,他们来自底层,他们知道当时八国联军时期的国耻,他们也知道日本人现在侵略了中国。他们眼中只有当前的生计,只有当日本人真正的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时,他们才会忧虑起国家的未来,也正是有这样一群朴实的人,怀有对国家的深情,使他们在国难中互相帮助,相互扶持的度过难关。
瑞宣的小弟瑞全还有刘师傅们,他们是跑出北平为国家抗日的英雄。在家庭和国家之间,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后者,他们都出身于普通家庭,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出身最易收到侵略者的伤害,所以他们最明白失去国家的后果,而不像某些人受到日本人的小恩小惠,就忘记了自己的国家,忘记了自己是什么人。
以瑞宣邻居冠家为首的一群人,演绎了如何在乱世中发国难财,如何做汉奸,如何压榨自己的同胞,如何作恶。这一群人心中没有国家的概念,没有继承文化的意识,他们只知道“财富、名利、地位”。他们没有基本的良知,他们是国家的恶瘤,他们甚至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做错,自然也不应该受到谴责,他们沉浸在名利的世界,就算失了势,也相信凭借自己的厚脸皮能东山再起,实在是太可恶了。
还有一类人,他们是被现实压下了头,选择向日本人低头,他们没有良知吗?他们有。他们不知道这是帮着日本人欺压同胞吗?他们也知道。他们只是想活着,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在乱世中,人的良知和骨气是不再值钱的。无奈又可悲。最让我敬佩的是钱先生,先有牢狱之灾,后有家门不幸,重重重击之下,他变了。他决定要去抗争,他已经见证过了日本人的残忍,他也明白了日本人的谎言,他没有任何美好的幻想,他将生死置之身外。他只想救中国,他只想反击,他用行动激励着身边的人,也正是因为钱先生的转变,为瑞宣指明了一条新道路。
身为我们这一代人,距离艰苦岁月时期已经很遥远了,除了语文课本上那几篇文章之外,我们很难再去明白那个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四世同堂》区别于《骆驼祥子》、《活着》之外的,更全面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也是第一本让我感到羞愧的书,我从未对国家有过如此清晰的认识,我也多少能体会到当年哪些文人学者苦苦挣扎的内心活动,他们自然是知道怎么在乱世中活的更好,但他们拒绝了,古人不食周粟,朱自清先生拒吃美国的救济粮等等。现在我也能明白了,当年日本3。11大地震,年仅17岁的羽生结弦,在看到家乡震后难况后,哭着向父亲说:“大家都在忙着重建,而我却心安理得的练习花滑,我不想练了,我想去帮助大家。”这是何等的爱国心,此后他就怀着对家乡的信念,坚持走到了今天这个属于他的花滑时代,并且每年他都会回到家乡对人们进行鼓励和慰问,他还几乎把全部比赛获得的奖金捐献给家乡帮助重建。
老舍笔下中国抗战时期,很少直接刻画出日本人对国人做出了什么穷凶恶极的大事,而是在书中讲述了在北平过中秋时,路边的小贩会叫卖一种叫做“兔儿爷”的手工品。在日本人侵占北平的那几年,再也不曾见到“兔儿爷”,文化的丢失比战争的惨烈更恐怖。
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这不是偶然,这是前人用鲜血、骨肉、志气等一步一步建造而成的。为国家,为家庭。都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