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福,春节这几天一直在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书分为三章:《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第一章和第二章皆讲杨绛先生的梦,篇幅不长,梦里梦外都是对亲人离别的恍然。第三章记录了三人日常生活相处的时光。很平实的文字,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家庭的爱和温馨。
未看书前就有耳闻杨绛和钱钟书式的爱情。两人相识于清华,初次见面钟书先生便说:“我尚未订婚”。杨绛先生亦回道:“我还没有男朋友”。他们在一起真真正正是个“读书人”的家。经过多年间受到文革批斗,下乡改造,各种大大小小政治运动的影响,有些时日无法保障米和柴火问题,有些时日迫使常搬家,但家里的书桌总是有两张,呆在一起最多的时光便是,你看你的书,我看我的书;你查你的翻译,我翻我的诗集。除却大多数的看书时光,他们还背诗当娱乐。看谁背的诗多,如若某首诗句里某个词两人都起不起来了,那这个词变是全诗中最缺粘性的词,他们自己造词填上,比谁的词最恰当。两人带上女儿圆圆外出吃饭的时候,在等菜上的期间,观察饭馆周围的人,猜想隔壁桌吃饭的人是做什么的,年纪多大,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活脱脱的现编剧场小故事,有趣又生动。钟书先生爱写打油诗,常写来调侃家人,女儿圆圆生气时说她:“猪撅咀,牛撞头,蟹吐沫,蛙凸肚”,杨先生买生活用品精打细算时戏称她:“料量柴米学当家”幽默风趣有意思极了。
女儿圆圆,学名:钱瑗,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在女儿还未出生时,钟书先生便嘱咐杨先生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杨先生对于“像她”并不满意,她想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女儿在父母心中的地位都是举重若轻的。圆圆记忆力好,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小时候教她的诗只肖说一遍就记下了,在读书方面也颇有悟性,被公公称是个“读书种子”。圆圆是父母的心头肉,也是他们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