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老家郫都区唐昌镇(原来的郫县先锋乡)火花村还没有通电,自然也就没有录音机、电视机等电器,当时连饭都吃不饱,读书看报更是不可能,文化生活几乎就是一片空白。而看坝坝电影就成了我和村民们唯一的选择。
我是看着坝坝电影长大的。现在还记得当时看过的《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小兵张嘎》、《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等,是这些英雄人物伴随着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好长一段时间也梦想长大后能当一名万人敬仰的英雄。
看坝坝电影距离最近的就是家门口的保管室晒坝头,不到天黑下来,就看见电影放映员在晒坝的边上栽上两根木杆,绷上档子(银幕),我们这些娃娃们就知道当天晚上有电影,自然开心得不得了,就盼望天赶快黑下来,晚饭后我们就抬上板凳,早早的选好位置,看电影的过程中,因为是单机,放完一盒胶片,要停下来倒好片,再换上接下来的一盒胶片,然后我们再接着看。有时还没有看完,突然下起雨来,但难得一次的精神享受,没有人会退缩,电影放映员也自然不好意思停下来,而是把早就准备好的油布拉来盖住机器,自己或者戴着斗篷或者戴着草帽坚持了下来。
当时周边的一些村子比如现在红得不得了的战旗村放电影自然是要去的,还有不远的尚虹、西北村,稍远一点的金星、横山、园艺等村也一场不会落下的。我家住在柏条河边,河对岸的彭州市庆兴乡碧鸡村放电影,如果是秋冬枯水季节,我们也会踩着石步子过河甚至脱了鞋子叉水过河去看的,根本顾不得深夜回家过河的危险。最远的一次,我记得是在彭州市的君平乡,哪些胆大的自然也是叉水过河,从现在的武显庙旁的小路过去,我当时胆小,从唐昌北桥过去的,单边最少也有6、7公里左右,最笑人的是,待我们赶到放映地点,早已是人山人海,档子(银幕)前面自然不用说,就连档子(银幕)后面也是人满为患,从银幕后面反起看电影,如果是现在,想都不可以想象的事情,而对于当时农村枯寂的文化生活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享受!我们两三个小孩就连站到档子(银幕)后面反起看的位置也没有,只有站在档子(银幕)下面听电影的份了。在回来的路上,我们还自嘲;“只听到机关枪打得哆哆哆的响,我们今天连子弹壳都没有捡到,简直划不来!”
离我家大约4、5公里左右的横山子,是郫县境内唯一的浅丘,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驻高炮部队开始,就接连不断有外来单位入驻。部队搬起走了就是“五七”干校,接下来知青农场、茶叶研究所、省公安厅干警培训中心、省旅游学校……到现在的省佛学院,不管是哪个单位,都非常乐于和地方居民协调好关系。七十年代这些单位经常放坝坝电影,也是敞开大门欢迎当地居民观看。
到横山子看坝坝电影,有时候是和父亲一起去,有时候和小伙伴一起去,有过几次独自一人去的经历,至今难忘。第一次独自去看坝坝电影,去的时候天未黑,心里一点都不害怕,但看完电影晚上本来希望有同生产队的一路回来,但那天就是巧,同路的一个人也没有。也只能硬着头皮独自回家。回来要路过一处叫集凤桥的地方(就是现在妈妈农庄里种有薰衣草的地方),听大人讲因为刚解放的时候,平息“二五叛乱”之后,开始镇压土匪,在这个地方枪毙了不少人,每次晚上就是有大人陪同路过心里都是发毛,那次一个人,更觉得阴风惨惨的!过了集凤桥,就是灵圣庵,这所庙子后来成了先锋中学,因为平整操场,挖了好多坟,我们在这里读书经常都会看到人骨头,晚上一个人路过这里,也是怕极了。因为无法拒绝坝坝电影带给我们的快乐,后来又有几次独自夜行的经历,但都是一次比一次胆大。
想起为了看坝坝电影乐此不疲的奔跑,我也在奔跑中渐渐长大。现在住进了城里,身边的横店影城、万达影城、百伦广场电影院……每一家电影院都是说不尽的豪华,但我再也没有进去看一场电影的欲望了。但每当想起当年看过的坝坝电影,除了那些经典艺术形象刻骨铭心,最让我不能忘记的是看完电影回去的深夜,趴在父亲温暖的背上,父亲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黑灯瞎火的田间小道上,我们父子总是有摆不完的龙门阵。现在,看到九十多岁父亲伛偻的背影,总是让我产生想背背父亲的愿望!
面对逐渐老去的父母,想到再也体验不到看坝坝电影的快乐,我心里总有一点小小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