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或7月份,是各类高校的毕业季。07年6月的某天,我也加入了毕业的大军,被大学“流放”到了社会。阔别了神圣的象牙塔,结束了啃老生涯,进入了自力更生的阶段,成为了真正的社会人。国家对我们80后也是千锤百炼,可谓“照顾有加”。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包分配政策也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产物,至少没有发生在我身上,与我毫不沾边。用当时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毕业等同于失业。以至于让很多人以考研为借口继续留在校园,畏惧步入社会。我毕业于北京一所不知名的大学,虽说不知名,但好歹也算是体验了一把大学生活,至少让我的人生没留那么多的遗憾。
毕业那一年,我留在了北京,成为了光荣的“北漂一族”,找了份算是能糊口但不能养家的工作,我到现在也没能想明白,为什么大家都使劲儿地想扎根于北京,不知道是不是有种天子脚下的自豪感,亦或是有其它远大抱负?至少我没有那种感觉,相反,我极其不适应那种一线大城市的快节奏,每天疲于奔走,对生活很迷茫。我留在北京的理由很简单,仅仅只是想看看08年的北京奥运盛会。毕竟奥运会多少年才在中国举办一次,实属难得。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我辞掉了北京的工作,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北上广的潮流,来到了久负盛名的经济特区:深圳,从“北漂”变成了“南漂”。
初到深圳,我人生地不熟,对工作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有一份工作,不至于流落街头,能先安顿下来就很满足了,根本就不会计较待遇的多少。我在深圳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大型塑胶制品厂做普工,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工人。我所在的部门是品质部,主要工作就是检查厂里生产的各类产品是否达到客户所要求的标准,把好质量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工厂工作过的经历。工厂可谓是个大染缸,厂里的一线工人基本都是大老粗,文化程度不高,以初中毕业居多,说话直来直去,甚至脏话连篇,但人倒并不坏,像我这种在外面一抓一大把的本科生在厂里算是高学历了,说话还算比较斯斯文文,在车间总显得与他们格格不入,倒不是觉得自己素质有多高,但当时的感觉就是那样,后来实在是接受不了那种环境的熏陶,只好打包闪人了。
在深圳工作了两年,期间换了两三份工作。当时想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趁着年轻,就想多闯闯,多看看,直到2010年年底离开深圳来到了东莞工作,成为了一名祖国的园丁。重返校园,也就是我现在的工作单位:东莞市翰林实验学校小学部。东莞是个二线城市,不快不慢的节奏,适合工作,也适合居住。
平时工作不忙或周末放假休息的时候,偶尔会去咖啡厅坐上一会,并非生活小资,而是喜欢那种安静的环境,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咖啡厅会播放一些音乐,歌曲的旋律大多以柔情舒缓为主,有点类似失恋的情调,好像是特意为失意的人营造某种氛围。有时听着听着心里莫名地低落,从毕业到现在,从“北漂”到“南漂”,也算看了一眼外面小小的世界,身边形形色色的人也接触了好多,反而朋友圈子却越来越小,甚至发现能说上几句心里话的朋友没有几个。为什么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因为xing格?因为喜好?可能xing太多太多了。大家都太忙,谁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去shenru的了解你呢?
当我们最开始接触一个人的时候,第一印象好像都是非常的重要,它就像烙印一样会深深地镌刻在你的心里,要想改变,貌似比较难。这也是影响到日后彼此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好不好,不仅只是看一个人颜值是否高,我们更多的是看重一个人的内涵、谈吐以及为人处事。我发现,读书的多少,往往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品xing和气质。同样的学历,一个爱读书,真正会读书的人,往往比另一个只是完成了学业学习任务的人更通达,更智慧。(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
如今,翰林小学部正在大力推进阅读特色,设立有专门的读书课及阅读等级考试,不仅要求学生读、老师读,同时也倡导家长与学生一起读,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博览群书,做有独立思想的人,让每一位学生认知自己,感知世界,将来能成长为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不仅仅只是考试高分的书呆子、低能儿。
生活中,那些被赞高情商的人,仔细观察一下,其实都是一些把书读进了个人气质的智者。他们不一定多么热情,也不会故意客套,可是他们能够巧妙掌握好分寸,知道如何说话和办事才能使别人感到舒服;他们总是能够了解别人的敏感点,并知道如何避开某些话题不谈;他们没有指手画脚的坏毛病,而是懂得尊重别人的选择。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有一种与智者相交的轻松与舒适。
今天,你读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