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节,从昨天开始,微信朋友圈就开始热闹了起来。多半是三五个亲朋好友相邀出游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图片,也有“屈原当年要是不跳江,你们连三天假期都没有”整蛊型。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端午习俗,在这浮躁喧嚣的社会虽已挂上了传统节日的名号,但在许多人的心里终究是淡了。
犹记得小时候,家乡的人们总把端午节叫做“端阳”。端阳节到的时候,湾子里石榴花红艳艳的,池塘边的老槐树枝叶葱茏,伸展在水面上的分枝因沾染了池水绿莹莹的。大人们在节前的两天,把家里珍藏的糯米拿出来,筛洗一下,用水将米浸泡上了。到了第二天,一大早人们就取来粽叶,我至今不知道包粽子的叶子是不是箬叶竹,只晓得叶片有些宽,味道很好闻。有条件的人家还要准备好一些小小个儿的红枣,认真清洗干净后就开始包粽子了。首先要用一片上等的叶子拧成一个圆锥体,好似漏斗的形状,用左手捏住缺口成倒立状,接着放一颗红枣在最尖端,然后加一层米,再另放一颗枣,加裹一层粽叶,等到粽叶加到四五片时,粽子就该封口了。包好的粽子最后用蒲叶撕成的绳子拦腰裹紧。家乡人大多生的清秀,包的粽子也是小巧精致,三五个连成一串,好看的很。这些粽子等到入锅用水煮熟之后,置于盘中,一股清香味扑鼻而来,馋的人直流口水。轻轻拨开粽叶,粽子露出了雪白的脸蛋,红枣藏于其间,好似笑眯了的眼。蘸点白糖,放入口中,唇齿留香,那清甜味儿是现在任何粽子所不能媲美的。
我的家乡在汉江之北,属于丘陵地带。没有大江大河,只有一些沟渠池塘。赛龙舟的习俗在我们那是没有的。不过端阳节一大早,湾子里的老人们会去割一些艾草回来,取一小把挂在门上,说是辟邪保平安用的。最好玩的是在当天,出了嫁的女儿要携带夫君回娘家,她们往往会提上一个小竹篮,里面放着煮熟的鸡蛋和油条,若是新女婿,条件好点的还会提上一溜猪肉。我小时候最喜欢和小伙伴们拿着煮鸡蛋坐在门前的槐树下看新媳妇回娘家了,主要是瞅谁打扮的好看来着。而新女婿进屋后,喝上一口茶水,就要帮着丈人家清扫庭院,然后在房前屋后熏着艾草,驱赶蚊虫。待到午饭前,各家的主妇们总要带着小孩子们来到池塘边,站在青石板上虔诚地往水里撒上一些米或者饭团。我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她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可有的老人却说池子里会有水鬼,给他进贡点米能保平安呢!
午饭过后,我们这些孩子照例闲不住,纷纷跑到野外的田埂上去寻找“端阳泡”,也就是刺莓。过端阳的时候正是刺莓成熟的季 节,一颗颗红艳艳的果实挂满枝头,甜甜的,夹杂着一丝儿酸味,我们每次都能大快朵颐。吃不完的总会到池塘边摘一片荷叶,包起来带回家中。待到傍晚,家里的老人们用艾草煮了水,开始催促着我们洗澡了。说实话,我那时是极其不喜欢洗艾水澡的,总是闻不惯那股药味。可婆婆说了:“艾水洗澡,百病全消!”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往水里钻了。(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
过去的日子渐行渐远,如今家乡的老人们大多也已西去,采艾也悄悄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迷人的棕香只能回味……
唉!回不去的儿时,回不去的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