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放学后家长们领着孩子回家,鱼贯而出的人群中一个妈妈左手肩膀挎着儿子的书包,右手摸着靠在自己身上儿子的头说:“你的书包要自己背的哦,不能总是妈妈帮你背。”妈妈满满的爱意和儿子的幸福洋溢在周围人身边。这位妈妈这样的随口一说对孩子主动背书包一点作用都没有,而她也并没有一定要让孩子背书包的想法,懂得很多育儿的理论知识的父母们,往往在实践过程中发生了改变。他们一边忍不住用更多包办的行为来爱孩子,又一边害怕孩子养成坏习惯,然后用说教的方式缓解内心的矛盾。
满世界的育儿理论中都在批判说教的不好、弊端,究其原因、探其危害、避之不及。作为家长的我们有多少人没被说教过?又有谁没有对孩子说教的时候,而在我看来,有时候这样的说教与被说教还真是一种幸福。或许,究其原因,是因为我还深深地怀念这样的美好时光。
儿时,当邻居家小姑娘都加入干农活行列的时候,我还蒙在被窝里赖着床,对我宠溺有加的爷爷奶奶总是会在窗边一遍又一遍喊着:“起床啦,隔壁孩子都起来洗衣服啦,你也该起来扫地了。”过一会儿,又来喊:“还不起来,都该吃早餐了,女孩子哪里可以懒成这个样子?”断断续续的催促很多时候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而我也总是在这样的催促声中伸着懒腰,磨磨蹭蹭地起床。
在以往的客家农村,家务和农活是女孩生存的必备技能,小时候的我很爱躲在房间里看书,对家务和农活一窍不通,奶奶总是一边宠爱我不忍心让我做家务又一边叹着气在我耳边说:“你要学会做家务,干农活,这样什么事情都不会做该如何是好,长大后该嫁不出了。”奶奶的担忧挂在嘴上,可她的疼爱又藏在心里,她不舍得让我下地干活,只好这样一遍又一遍嘴上说说。
当我在阳台准备晾晒刚洗好的衣服时,女儿恰好从我身边匆匆而过,我把她叫住并让她帮忙,女儿心不甘情不愿地走过来说她不想晒衣服,想回房间看书。女儿课后最大的兴趣就是看课外书,一点都不夸张地说到了争分夺秒的境界,我们对于她做家务的要求也是很随意的,正是因为这种随意性的规定,女儿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我有时会忍不住唠叨着:“你看到大人做家务的时候,就应该主动过来帮忙,你是大孩子了,要体谅妈妈的辛苦分担家务。”我已然化身为大家常见的唠叨说教型的家长。希望她能主动过来帮忙,目的是培养她的自理能力和帮助她人的习惯,我也只是这样说一句而已,至于女儿最终有没有过来帮忙,我也是无所谓的。
这些在我们身边常见的,在被世人看来以爱的名义说教的行为,这种唠叨与被唠叨的关系,在我看来却是一种充满和爱和幸福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