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从小最讨厌的就是语文书后面的“并背诵全文”五个字,那些现在看起来仍然佶屈聱牙的古诗词在年幼的我们眼里,简直是天书。
虽然老师总是强调“理解了更好背”,然而只是初蒙的我们,哪里能理解“之乎者也”背后那意蕴幽深的境界,而在背诵的课文中,朱自清的散文简直是噩梦中的噩梦。既没有古文言的节奏意蕴,也不像鲁迅的杂文那样字字珠玑,平铺直叙的手法,白描无味的语言,背起来没有《出师表》般滔滔不绝,也不如《滕王阁序》一样韵味悠长。而朱自清尤其以《荷塘月色》和《背影》流传世间,到现在,《荷塘月色》我也只能依稀从“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漫着田田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之后便戛然而止,再也记不起后面的描写。
就这样怀着对朱自清的怨念,迎来了高考,进入了大学。在入学的第一天,父亲送我来到学校,帮我布置寝室。军人出身的他总是对内务和生活上的细节考虑的十分到位,而在家里干惯了“修理工”的他左看看右看看,总是觉得这里缺一个挂钩,那里少一个架子,忙忙碌碌停不下来,而我平时在家疏于家务,自然是帮不上忙。突然父亲发现床铺不够稳当,便想办法找了两根铁丝把窗框绑在暖气管上,我坐在椅子上,看着父亲伏在床铺绑铁丝的身影,突然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这时,我和朱自清的父亲身影仿佛合二为一,我突然就感受到了朱自清那简单的描述中包含的浓浓深情。少年不识愁滋味,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一刻,朱自清的散文在我的眼里也变得可亲可爱起来,似乎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滋味,让我慢慢体会到了这文字背后的感情。
以前我们不愿背《出师表》,是因为不懂武侯丞相“克服中原”的壮志未酬;
以前我们不愿背《蜀道难》,是因为不懂青莲太白郁郁不得志的愁云惨淡;
以前我们不愿背《纪念刘和珍君》,是因为不懂鲁迅先生对段祺瑞不争的哀痛悲叹;
可是现在,我们会在思念至亲时默默咏叹“遥知兄弟登高处,遍cha茱萸少一人。”;
我们会在踌躇满志时想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以前,我们不懂,不是不会,只是因为未到了伤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