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简单的两个字,当它成为一个举国上下狂欢的节日时,就耐人寻味,百读不厌。
在农村过元宵节,年少,记忆最深的是那甜甜的汤圆味道。那时的汤圆粉是母亲推磨出来的吊浆汤圆粉,母亲的汤圆粉细腻滑润,干湿恰到好处,邻居来拿汤圆粉时总是夸母亲。当时并没在意,只是在母亲煮汤圆时,守在锅边,胖胖的汤圆刚潜入沸水中,就急着催它们浮上来。母亲用长柄勺将浮着的汤圆盛到碗里,还不忘补上一勺煮汤圆的水。白白的汤圆漂浮在汤面上,我赶紧用瓷调羹舀起一个,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迫不及待,滚烫入心中,眼泪往外流。母亲看到,拿过调羹,舀一个汤圆,送到嘴边,呼呼地吹,稍凉一点,用筷子轻轻一夹,圆圆的汤圆便一分为二,黑色的芝麻馅悄然流出,飘溢着一股浓浓的香味。这时,母亲才将调羹上的汤圆递给我。轻轻咬一口汤圆,那香喷喷、软绵绵、滑溜溜、糯嗞嗞、甜丝丝的味道让我笑眯了眼。也不理会哥哥羞我的那句“又哭又笑,黄狗上灶。”只学着母亲的样,吹着汤圆,等它冷。母亲喜欢做汤圆,每次要做很多,除了送给亲友的,还要准备送龙神回来后大家一起吃的。
母亲还喜欢点灯,天一断黑,母亲总是把所有房子都点上灯,连猪栏都不遗漏。母亲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三十那天火一定要旺旺的,十五的灯一定要亮亮的。母亲说不点灯,神仙以为家里没人,不降福到我们家。村里所有人家都这样,十五那晚,远远近近,前前后后,到处都有灯火。除了点灯接福外,在河边送龙神也是接福的,每人手中一盏灯,站在河堤上,参与送龙神仪式,儿时只知道跟着大人喊“我要”“我要”。 稍大点,才知道要的是“荣华富贵”“福寿健康”。那时不懂,可作为美好的记忆却深植于心。闭上眼睛,深色的背景上,星星点点的灯光,隐约的群山、朦胧的村舍、曲折的河流、皎洁的月光共同组成了最为奇妙的景观。似一幅天然的风景画,也是一首充满诗意的夜曲。
在偏远的山沟里过元宵节,印象最深的是火焰之花开在俱乐部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那惊世骇俗的笑靥,那一生一次的绽放,是元宵夜最奇妙的童话。那一瞬的芳华,凝固了时间,盛开在我的心头。在城市过元宵节,印象最深的是公园里那精致奇幻的各种花灯和欢乐的人群。游园赏灯,体验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那是何等的殊胜。遗憾的是那夜,不小的公园仿佛突然缩水,加上氧气贪玩,游客缺氧倒地时有发生。为市民安全,以后的元宵节,猜谜、元宵晚会取代了大型的灯展。
今年,元宵如约而至,我对游园赏灯更加向往。正遐想间,百合师兄上线,交流中,她说的“酥油灯”一下吸引了我。搜索,才知道,酥油灯,我在寺院做义工时经常点燃,只是不知道它的名字和意义,就像我每年过元宵节,并不知道元宵节的来历和文化内涵一样。等我弄清楚后,决定去寺院点灯敬佛。壬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沐浴斋戒的我,抛弃一切红尘杂念,虔诚地点亮一盏一盏的酥油灯。
第一盏酥油灯,为最忠实的读者点亮。愿此灯的光亮温暖这位读者的一生!祈请佛祖慈悲加持,保这位读者一生安康快乐,所有善念都能心想事成。感恩这位读者阅读我的文字,关注我,激励我。杨泗将军圣诞日的初遇,悟圣法师升座法会的不期而遇,元旦晚会的错过,元宵晚会的不约而同……一一回想,总有别样的感动。来去匆匆,无缘交流,但,心的阅读,又何须语言介入呢?因为这位读者,我把第一盏灯送给他和与他一样喜爱阅读的人们。愿天下所有的读者,能经常阅读净化心灵和增长智慧的文字,提升自我,给自己打造一个最完美的精神家园。
第二盏灯,为最景仰的汉文帝点亮。感恩他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感恩他“亲尝汤药”,将大孝传播;感恩他开创“文景之治”,让大汉成为一流的帝国。愿天下所有的儿女都学汉文帝,在立身行道的同时,不忘从生活细微处用心孝敬父母,停止所有忙碌的借口,常伴父母身边。愿天下父母的脸上都是最满足最幸福最安祥的笑容。
第三盏灯,为最欣赏的东方朔点亮。感恩他的“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从此,元宵夜,多少亲人团聚。感恩他用生命书写“游世者”的人生。他大隐于朝野,心闲似仙,又,名利双收,名节俱全。感恩他用大智慧,告诫后人物质与心灵同时充实丰盈的圆满。愿普天下所有的人们都拥有他的大智慧,游戏人间,圆满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