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湘、鄂、赣边区的连云山下。出门就是山间小道,先辈们为了把路修得平坦一些,用青石打成石板铺在路上,当地叫青石板路。
青石板路逢山过山,逢水过水,逢过河时又架起青石板桥,与山乡的青山相互辉映浑然一体,俨然是青石的世界。
青石板路经风雨冲刷显得格外青光细腻,像一条青龙沿着山道弯曲伸向远方……
听老人说,大革命时彭老总的队伍就是沿着这条路上井冈山的,当年的队伍过了三天三夜……
孩提时代,青石板路给我的印象极深。每当下雨时,青石板路上显得格外热闹。山乡特制的油鞋,确切地说是用桐油刷在布鞋面上,鞋底是木板做成,在木板上钉上鞋钉,鞋钉碰撞青石板发出咯咯响声,似骡子过街热闹非凡。山乡的独轮车在青石板坚实的背脊上碾过,年复一年青石板路中间碾出一条深深的沟痕,它的背脊印上了历代乡亲们艰辛跋涉的足迹和汗水。
读中学时,我也是从这条青石板路上早出晚归。家距中学有十几里路程,早上五点起床,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因家境不宽裕,一年四季根据季节特性,上学时担一点山乡特产如木耳、香菇、杨梅、竹笋什么的,到学校所在的镇上收购站去卖。放学时又要从镇上担一些山乡合作社需要的货物返回,以赚来不过四、五角的劳力钱,当时已是心满意足了。
人民公社时,到夏收季节,社员们送公粮,青石板路上热闹非凡,有独轮车叽叽呀呀的叫声,有送粮队伍的说笑声,凑成了山乡最热闹的交响曲。
如今,改革开放给山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山民们思想活跃了,经济大潮强烈冲击着山民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山民们的视野开阔了,他们把山乡的香菇、木耳、茶叶、野鸡、笋子、杨梅等山珍运往城市,换成大把大把的钞票。
山乡富起来了,青石板路如今已变得很是脆弱,它被山村蓬勃发展的经济大潮冲垮了身躯,青石板路已经不能适应山乡发展的需要了。
“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山民们的共识。山民们自发集资修起了一条通往镇上的山村公路。通车后山乡从此变得热闹而繁忙,都市商人也幕名而来到小山村收购山珍,运往都市,运往世界……山村的凉席、香菇、玉兰片远销欧美。
山乡富了,过去的毛草房换成漂亮的砖混结构楼房了,沿山边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摩托车在山乡公路上穿梭着,先富起来的人买上了小汽车,小汽车已不是城里人的专利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理想社会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变为现实了。
自从有了公路,青石板路与公路隔一条田垅沿着山脚静静地躺着,无人问津。
青石板路,你记载着山乡的变迁,你也是山乡发展历史的见证人,你今天成为最朴实的文物,反映了山乡的路文化。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探亲回乡,当我踏上这光溜而又痕迹斑斑的青石板路时,像解读反刍着一部年代久远而历历在目的历史,踏着这条现无人问津的青石板路时,循着这弯弯曲曲的路径,我的思绪像那路边的芦花飞得很远,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