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儿时的农村,根本见不到什么饭店。就连“饭店”这个词也很少被人们提及。只有在镇上才听说过单位食堂。如乡政府食堂,供销社食堂,粮供所食堂等。大概那个年代,饭店只有城里才有。乡间曾流传过一则笑话:农民王大头进城,经一家饭店门前,止步流连。适逢同乡经过,问及缘由,答曰:”闻香味,闻比吃好!”从此,街坊便编出一句歇后语:王大头进城——闻比吃好。由此可见,当时农村的经济条件是多么落后。一般老百姓不但没见过饭店,更谈不上有钱消费了。
曾几何时,乡下人有事举办宴席,总是因陋就简。桌席摆在自家堂屋或庭院中。地方实在不够,也有摆在左右四邻家的。乡里人注重邻里关系,遇上这类事,无论如何都要腾出地方借给邻居,甚至主动参与跑忙。而当时所谓的桌席,其实就是豆腐卜页,茨菇大蒜打滚。最好的一道菜是红烧肉,称之为“大菜”。最后上桌子的一碗菜往往是红烧鱼,意在招呼客人:饮酒即将结束,开饭了!俗称“鱼到酒止”。
如今不同了,有事办宴席一般可以请家宴。家宴自备碗桌,自搭帐篷。主家只需按厨房师傅开好的菜单买来菜,一切交给做家宴的负责,自己省得麻烦。条件更好的人家,便可以直接上饭店。
现在乡下的饭店不但随处可见,而且条件、特色各异。有排档特色的,有水上特色的,有不失高雅档次的,还有饭店旅社一体的……总之,只要你想到的,大抵都能满足需求。
虽说饭店林立,还是处处生意火爆,顾客满盈。逢上节假日,桌席更要提前预定。如果你想侥幸临时随便到哪家就餐,对不起,恐怕没有十足的把握,难得有一家闲着。
顾客往往根据自己的消费需求选择不同的饭店。三俩个人,可以选择排档。方便快捷,经济实惠;想吃水乡特色小菜的,可选择水上饭店。四季水产,现买现烧,风味独特;若是客人多了,几桌甚至几十桌,更可选择那些宽敞、体面的饭店。
随着大众生活条件的变迁,饭店的规模、档次也随之提升。既要讲究空间宽敞,又要强调设施豪华。宽敞中追求精致:小包厢,大餐桌,卡啦0K,一应俱全,豪华中体现时髦。有灯光,有舞台,有音响,五彩斑斓。乡下人结婚嫁女,请来婚庆乐队也成了当下一种时尚,似乎少了不成。多花个万儿八千的,成了区区小事。人们边吃酒边欣赏着舞台上的热闹场面,那种气氛和享受令每个人乐不可支。有钱了,消费的是气派,是惬意,更是风光。
如果说从饭店的兴起可以窥探农村经济发展的冰山一角的话,那么从酒席桌上菜,酒,烟的对比,更能直接反映如今老百姓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幸福指数的提高,这些都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
从前吃酒席在农村称之为吃“六大碗”,仅有六碗菜。现在呢?花样繁多,从冷菜到热菜,从炒菜到烧菜,从家禽到海鲜……十几碗,几十碗,都不是新鲜事。用酒也从原有的散装大麦烧换成了上百元甚至几百元一瓶的高档名酒。香烟的档次更是成倍的攀升,桌上摆放硬中华、软中华己属屡见不鲜的标准,方方面面的变化可谓今非昔比,天翻地覆。
如此看来,饭店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农村饭店的兴起,其实就是农村经济飞跃发展的标志,是老百姓生活富裕的象征,是好事!
我时常光顾饭店,不过,并非去体味“闻比吃好”,而是实实在在的消费!毕竟,王大头时代己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