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种文化的弘扬与传播需要引导和带领,泱泱华夏文明,从古迄今就从未中断过这种意识的取向。儒家思想很早就确立了做人的标准和尺度,提出做人要达到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七个基本标准。人生不易,这是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对世界的要求。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基准逐渐为人所共崇,渐渐形成一种道德信仰。往更深层次看,似乎,有了这几点,一个人才有了做人的资本和基础。如何从身边人影响到身边事,从而影响教化到品行,可以说佛道两家的思想也功不可没。佛教讲究前因后果,即因在前,果在后,以起到惩戒人们的思想行为作用。道家讲究“自然而然”规律,揭示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要求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以道佐人,一级一级地管束,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的人就是一种思想意识的起始者,追根溯源,信仰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辅佐指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很值得深究和寻味。
人的思想是至关重要的,于是在很早的从前,中国就确立了皇权思想为统领的意识导向,并以此统治和笼络人心。从三皇五帝,到王侯将相,数千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王者尊崇的思想就是治国安邦,天经地义,无可辩驳。说到这,我的思绪又被不久前的旅行打动着,整个旅程就为汉中王刘备牵引。刘备已不仅仅是一个王者的代称,在今天,他已经成为一座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山,一座众星捧月,独树一帜的山。在山西阳泉市郊区,每年的五月端午节人们在吃粽子,插艾蒿的同时,还要另外践行一种朝觐仪式,就是爬刘备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受领略一座山的雄傲与魅力。
这是我第三次前往刘备山,与前两次不同的是今年我们另辟蹊径,不走老路。以体味不同途径抵达一座山的乐趣。千百年来,刘备本人一直以王者的风范留存于万千百姓间。不知什么时候,力排众议,摒却唯我独尊的思想,与凡夫庶民平身,相濡以沫,同生共死,打成一片。又以平民化的身份命名一座山,呈现在人们面前,和老百姓在一起,不分贵贱高低,平易近人,故而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就是晏驾半途,也博得老百姓的追思和纪念。我们带着一些疑问或想法去朝觐的时候,感触到刘备山已不是一座王者的山,而是一座百姓的山。现在不少景区动不动设立门槛,卖门票提升旅游资源和经济效益,把不少大众拒之门外。而刘备山不但广开门路,甚至还为登山者提供免费的午餐,佛家称之为斋饭,实在令人感敬。或许,刘备虽去,但体恤福泽百姓的心一直初心不改,这也是劳苦大众极愿意看到的。景区管理者和刘备想到一块儿去了,为人们上山开通多条线路,连数条盘山公路外侧也加筑了钢铁护栏,大大提升了人们的安全感。有一种敞开山门,不拒人千里之外的大度和宽容,方便人们意识流所向,是许多年来人们一直盼望的,就像进山的路也做到四通八达,实属不易。一条路,修建得平平坦坦,本身就是宽以待人的表现,正契合了刘备本人的心性。路宽了,自然有旅客不请自到,甚至不远千里纷至沓来。我们此行hai发现,不少九曲盘桓的羊肠小道也拓宽了不少,减少许多迷路的风险。路通了,人们很容易从四面八方上山,各走各的路,互不拥挤侵犯。人来得多了,刘备山的知名可信度就会大大增强,显得刘备山不但具有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品质,还兼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情怀。刘备山几乎成了老百姓的山了。更易让老百姓接近。
我们一丛人一路风尘仆仆,踩着满地的阳光,浴着凉爽的山风,心情无不畅快。虽是盛夏时节,山间却不显得很热。一路上,人们大都发现,步行上山的老年人明显在锐减,而年轻一代的青少年在显著陡增,甚至不少少年儿童,红领巾也在行进的行列。大家一道兴致勃勃地上山,朝着终极目标迈步,有着说不出的感动。
与此同时,有多少人上山,就有多少人轻轻松松下山。他们一脸的惬意,想是了却了朝觐的心愿,如此释怀。这也是刘备山的魅力所在。在从前,这是一座本来就久负盛名的观景山,随着久远时光的流逝,岁月一晃眨眼过了千年,而今,人们又一次发现它不同凡响,闻讯者个个趋之若鹜,络绎不绝,一睹传说中的风采。即使在平素里,也有三三两两的善男信女上山,终年香火不断。端午节这天,人们似乎把传统的民间佳节抛到九霄云外,大家一起结伴同行,领略节日之外的生活情趣。在北方,许多山村建有供奉刘关张的庙宇,已经司空见惯。但人们还是讶异一座庙缘何建在高山之巅,纷纷想一睹究竟。大多数的造访者是因疑问而来,寻个结果。刘备庙又因山而鹤立鸡群,直插云天,存留千余年了,刘备山因庙而声名鹊起是近几年的事。当有一天刘备庙的真容被摩肩接踵的脚步撩开面纱后,就惊艳四座。的确,刘备山的东南西北均有群山环绕,起起伏伏的山峦隐秘处均建有形形色色的庙宇,除关张二神以外,佛家道家的庙宇更是层出不穷,但其地理海拔均没有刘备庙的选址高,唯刘备庙高人一等。倚庙凭拦,从春到冬,可饱览四时风景,令所有进山者神清气爽,乐不思蜀。不少人慕名而来,看看刘备庙在异国他乡的规格若何?高踞主峰的庙宇实属罕见。刘备山海拔1200余米,刘备庙建在其上,高山一筹。站在山巅,游目骋怀,此乐何极?连南面不远的狮脑山也不得不俯首称臣。人们的目光盯着刘备庙的繁体字不动,看”劉備廟“隶书的题匾,如他本人出生在东汉末年,隶书正大行其道,风靡盛行,可谓神形兼备,有机契合。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纪念感和身临其境感。我们仿佛穿越悠长的历史,来到汉末狼烟四起,群雄逐鹿中原的烽烟年代,刘备正目光炯炯有神,安坐在军帐内,运筹帷幄,气定神闲,丝毫不见自己辗转无定的忧愁与惊慌,很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抱负,极富于文化色彩底蕴的描摹和表现,让人一望顿生家国情怀。恢复汉室,一统华夏,是他耿耿于怀的抱负和决心。一过千年,仿佛历史就在眼前,刘备雄心勃勃,志在必得。
我去年来时,不是今番的感触。我们不知不觉在刘备庙周遭转了几圈,刘备山的山名也印入我心。丽日晴空下,越发熠熠生辉。想当年,刘备亲率关张二人,几度血战沙场,东投西奔,辗转多个军营,无安身落脚之地。想他初出涿州,就被排来挤去,几十年风风雨雨,居无定所,为天下,为百姓,出生入死,可歌可泣。他先投河北袁绍,又投许昌曹操,再投江夏刘表,真是生死度外。暂且有了栖身之地,并不了此心愿,又不辞辛苦三顾茅庐,直到建安十七年北攻汉中,站住脚,并称汉中王。与诸葛亮共谋西蜀之地。此后,终于在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于成都称帝,建立蜀国,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至此,他与北方的魏国,东部的吴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即便登上了皇位,他仍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后世尊评他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3病逝于白帝城,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普天下的百姓怀念他的仁德,纷纷为他建庙立祠,为后世万代景仰树榜。一千七百年后的今天,在他当年辗转作战的地方,供奉他的庙宇依然众多,香火不断。我登上刘备山的那一刻,感知到他的雄才大略,普度众生的贤良与博大,在位虽只有两年,但功高盖世,青史垂名。
时值炎夏,烈日当空。但见刘备山上人头攒动,热闹不减。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正举行供奉仪式。一群戏班围拢在庙前的空地上倾情演奏着剧目,唱词不乏讲述讴歌刘备当年逐鹿中原,麾军抗曹的故事。人们垂首谛听,在怀古中感受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巨大变迁。到今天,他已然成为人们崇尚和平,以人民为中心,以百姓为己任的一座山,得到数以万计的百姓祭祀。触景生情,每个登临者都有言不由衷的感动,溢于言表。
站在山峰之巅,遥望连绵远山,但见山野披翠,绿树如染,好一派北地壮美开阔的景象。依稀入目的是市郊拔地而起的高楼被拢在群山之中,泛发着时代青春昂扬的生命力。多条蜿蜒盘旋的绕山公路将城市和景区连缀在一起,且不说只有方寸之间的刘备庙并没有宏大的规模和格局,单是其以一座山的威名就足以使人惊叹,使人赏心悦目。在刘备山垂肩右侧,数不清的道教佛教众神密布摩崖石洞间,洞前新修葺加盖的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异常夺目,古朴风貌犹存。这些神仙谁也没有把自己放在最高处,一致认可刘备庙首当其冲,至尊无上。或许后人感喟刘备登基在位仅两年,就因病崩殂,昙花一现般陨落。但后世的阳光格外光照他的金身彩塑,每一天都播撒鲜美的曙光,也映现了天下百姓赤诚拥护之心,永远崇尚,不会改变。
不知不觉,时近中午,又到庙方施舍斋饭的时候,不少游客扔掉在半路买的小吃,即便拥挤地排队也要领刘备山布施的几个白馒头,一盒食菜,一瓶纯净水。这的确堪比山珍海味的风骨,暗含了逝者生前视百姓为衣食父母,与老百姓同呼吸,共患难,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心性,心中有百姓就有广阔的乾坤。其实这些斋饭和阳泉本土饮食一模一样,就因为就餐的地点和方位有所改变,这些素食就带了神性的味道和灵气,有天上人间的氛围,与珍馐美味毫无二致,意蕴深幽。在灿烂的阳光中,在人头攒动的并不大的地方,人们寻找一块可以休息的地方,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咀嚼,像在和历史对语,又似钩沉千年的思忆。一代一代的朝觐者从服饰上已不能洞察到历史的剪影了,但今天的他们在容貌和举zhi方面仍有当年百姓的遗传,是悠长历史的回光返照。遥想当年追随刘备的百姓已经幻化成现身刘备庙周围的朝觐者或游客,似乎觉得刘备从人过渡到神的过程,不是因为其称王或建立蜀国,而是视百姓为父母和爱民如子的平易亲善,得到天下万众的拥戴。斯人已逝如流水,万古不返化成烟。但他带给百姓的安居乐业和富庶的生活基础是历经千年的,历史不会遗忘,百姓永远记着他,守望着他。他的博爱大众的宽厚善良之心已然凝结成一座山------刘备山,凝结成一座庙------刘备庙,亦是一座巍然天地间的丰碑,永垂不朽,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