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养蚕似乎是少儿的天xing。记得上初小的时候,班上的男生多数都养蚕,多的养一二百条,少的养三五十条。养蚕没有别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好玩,因为蚕从开始孵化、出壳,到吃吃睡睡发育成熟吐丝结茧,再到变蛹成蛾破茧而出交配产卵,每个阶段都让人觉得趣味盎然,其乐无穷。
春天,大地苏醒,桑树发芽,这时便开始暖蚕了。把蚕纸用套子裹起来,塞在内衣兜里,靠体温给蚕卵加温,不几天就有蚕破壳而出。蚕出壳时,最让人揪心,因为刚出壳的小蚕若不及时把它放在备有嫩桑叶的盒子里,它就会热死或饿死,于是便不时地掏出来看,即使上课,也会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地瞧一瞧。若有小蚕出壳,心里总牵挂着那幼小的生命,生怕它受热挨饿,放学后就会急匆匆地赶回家,用事先涮净晒干的毛笔,小心翼翼地将蚕刷到放有桑叶的园形小盒里,然后盖紧钻有小孔的盒盖,白天装在上衣口袋里,晚上放在被窝里。蚁蚕食量很小,嫩桑叶蔫得快,需要频繁地更换。换叶是个细活,一点也马虎不得,若太粗心或太急躁,就会将卷在桑叶中的小蚕连同桑叶扔掉,蚕只会越养越少,有些同伴总过不了这一关。
蚕成长的过程,就是大量消耗桑叶的过程。故乡人没有栽桑养蚕的习惯,桑树几乎都是野生的,数量不多,且多数长在村外的沟沟畔畔,采摘桑叶并非举手之劳。但作为“养蚕人”,你有责任让你的蚕吃饱肚子快快长大,你得常常为你的蚕儿“奔波”。因此,当食量大增的蚕儿即将“断粮”时,“养蚕人”就着急起来,即使天下着雨,也要穿上高筒雨鞋,披着麻袋和同伴们一道去找桑叶;有时到偏远的野外,偶然遇到长在树丛中未被别人发现的小桑树,就会让人高兴好几天。给白白胖胖的大蚕喂食最有意思。桑叶刚放上,蚕儿便会厌旧喜新,各占一片,沿着叶边聚精会神地咀嚼,发出嚓嚓嚓的声音。一张张完整的桑叶,很快就被“蚕食”。
俗话说:“麦黄一晌,蚕老一时。”蚕老是从真正的“绝食”开始的。当看到沉睡的蚕开始吐丝时,我就按照母亲的指点把蚕从纸箱子中取出来,放在捆好并竖立的麦秆或旧扫帚上,让蚕在上面作茧。只见蚕口中吐着银白的或金黄的细丝,头沿着左右方向缓缓地反复地摆动,一夜之间,便将自己裹在其中,不久,白生生、黄亮亮的茧在蚕锲而不舍的努力中作成了。蚕吃的是绿色的桑叶,吐出来的却是晶亮闪光的丝,这令我感到不可思议。我曾残忍地将一只正在吐丝的蚕撕成两段,想看看体内的“丝”究竟是什么样子,没想到从体内流出的竟是绿色的液体,这其中的道理,直到我当教师给学生教《春蚕到死丝方尽》那篇文章时才明白。蚕“作茧自缚”之后,并没有就此罢休,在茧中,它变成了蛹,蛹又变成了蛾,蛾又将茧咬破从茧中逃出,开始寻偶、交配、产卵,最后才彻底地结束了奋斗的一生。这些,都令那时的我感到奇妙无穷。(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