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1日,是礼拜天。应宜阳县白杨镇白杨二区村委及文化热心人士李花平、李学武等人的邀请,我们宜阳县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河南老年摄影家协会宜阳分会的部分会员李惠民、蔡宁武、翟武恩、李宏军等一行数人,到白杨镇的山陕会馆进行采风。
白杨镇的山陕会馆,位于白杨镇的镇东,占地1200平方米。当时宜阳共有两个山陕会馆,一个在韩城,一个在白杨。韩城的山陕会馆,解放后便成了乡镇政府的办公场所,现已没有了会馆的遗迹。而白杨镇的山陕会馆,除大殿是在1993年又重修之外,其余部分还仍基本保留着原来的原貌。
据历史记载,白杨曾是从西北通往江浙一带贸易的主干道,也称秦楚古道。秦楚古道兴于秦、盛于清而衰于民初。秦楚古道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时期便已形成,而在清朝的中后期,其兴盛的程度便达到了最高峰。民国初年,由于京广和陇海铁路的修建以及社会的动荡等原因而衰败。
秦楚古道是从陕西过潼关后,而从陕县往南,它先后经过宜阳的三乡、韩城、油路口、赵堡、白杨,再到伊川的坡头、宋店、白元等,之后便经汝阳、宝丰再到襄樊或湖、广。
清朝的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人称太平盛世。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社会稳定,市场繁荣,因此各地的贸易都十分发达,秦楚古道也特别的热闹。当时的秦楚古道,白天走车马,晚上走骆驼。驼着食盐、茶叶、瓷器、烟酒、布匹以及皮毛的驼队,东来西往,熙熙攘攘,确实给人一种热闹和繁忙的景象。
当时的商人除南方的徽商和浙商外,北方的晋商和秦商,在商海中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而晋商和秦商为了制衡南方的徽商和浙商,于是便成立了山陕乡谊会。后来,随着山陕商人的发展和壮大,山陕乡谊会便在全国的一些主要集镇,都修建了“山陕会馆”,以给山西和陕西的商人提供休息、议事和祭祀使用。而白杨镇的山陕会馆,就是在这个时期所修建的。
会馆内现存的建筑有东西厢房、大殿和戏楼,均为砖木结构。会馆戏楼的正门上方挂着一块木匾,上有“山西夫子”四个大字。夫子,指的是关公。由于关公对人忠心和仗义,因此人称关公为武财神。同时也由于关公也是山西解州人,因此过去的晋陕商人,敬的都是武财神关公。所以当时的山陕会馆,人们又称“山陕庙”。
据会馆中的碑文记载,该大门木匾中“山西夫子”的四个据会馆中的碑文记载,该大门木匾中“山西夫子”的四个大字,是由乾隆年间的浙江道、山东道监察御史提督,河南、广西两省学政张学沭所题写的。张学沭虽名不见经传,但却曾任过浙江和山东两省的监察御史和提督,任过河南和广西两个省的学政。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视组组长,属正部级干部;提督是一个地方的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而学政则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一个曾任过四个地方官职的省部级官员,在300多年前所题写的这个匾额,我想,是应当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
抗战时期,在河北省沦陷后,河北省政府便被迫迁到了洛阳。后河北省立中学的学生也随之来洛阳进行避难。流亡的学生到洛阳后,河北省政府便准备把河北省立中学恢复起来。由于当时洛阳的人口密集、而且常有敌机轰炸,于是河北省政府便将河北省立中学建在了比较偏远的白杨镇,并依据山陕会馆及东西的两座关帝庙及蔡姓、何姓的两个祠堂,而办起了河北省立中学。
从1940年到1942年的三年间,河北省立中学在白杨镇先后培养了16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解放后大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例如曾任辽宁省省长的冯友松、原《工人日报》社总编李冀、著名的考古专家赵其昌等,都是当年在白杨省立中学求过学的学生。
解放后,白杨镇先是在山陕会馆的院子里建起了白杨小学;1973白杨小学又变成了白杨镇初级中学。2000年秋当白杨初中从会馆迁出后,现在的会馆又便成了白杨镇的老年活动中心。
白杨镇的山陕会馆,还有个奇特之处。即由于会馆的地基全部都是用料礓石所填充的,所以地底下的渗水功能比较强。一般情况下,即使下雨再大,地上的积水也不多。而当地下的渗水饱和之后,水又会慢慢的从地底下冒出,再从水道中流出。有时在下雨过后的十天半月里,地下的渗水仍会咕咕的冒出,确实令人称奇。
白杨镇的山陕会馆,虽然没有社旗会馆及洛阳等地的山陕会馆有名,但它毕竟是秦楚故道上的一个历史见证。我们站在这古老而沧桑的山陕会馆前,耳边似乎又响起了故道上喧闹的驼铃声,眼前又似乎浮现出了河北省立中学学生们的身影,心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和我们同行的蔡宁武、李学召老师,他们原来不但是在山陕会馆上学的学生,而且以后又在这儿从教十多年。旧地重游,他们的感慨更多,一脸的惆怅。。。。。。
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能进一步的加强对白杨镇山陕会馆的管理和保护,以便让这所曾经见证过秦楚古道历史变迁的会馆,能以更新的面貌和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