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兄弟五个和一个姐姐,都有幸做过父亲的学生,这种既是父亲又是老师的双重体验,非常美妙而又珍贵。特别是我,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是父亲的学生,因而耳濡目染中对父亲如何教书育人的体验和感受更为深刻。
一年级时,我们班有个“趴”了两年的留级生,他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下课调皮打架,成绩倒数第一,班主任说他是屡教不改的“老油条”。一天放学,该生又被带到办公室“处理”,任凭老师疾言厉色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此时,身为学校教导主任的父亲在办公室正准备带我回家,见状后轻声对该生说:“孩子,你过来,我们谈谈心。”父亲随手搬过一把椅子让他坐下,从未见过被“处理”还叫坐椅子的他犹豫不决,父亲和颜悦色地拉他坐下,顺势拉近自己的椅子和他面对面轻声说:“孩子,你爸妈在家起早摸黑、吃辛受苦,把你送到学校是想你认真读书的,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父母吗?如果父母知道你在学校这个样子,他们心里该多难受啊!”该生听后低下了倔强的头,眼里溢出了泪水……父亲趁机语重心长地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你连毛主席的话都不听,又怎么对得起毛主席啊!”该生立即大哭起来。父亲说:“来,面对毛主席像,向毛主席做个保证吧。”该生恭恭敬敬地站到毛主席像前,边哭边说:“毛主席啊,我保证以后不调皮打架了,一定听您的话好好学习……”父亲说:“你对毛主席作了保证,希望你说到做到,千万不能让毛主席失望啊!”该生认真点了点头。此后,该生果然浪子回头判若两人,认真学习并顺利升级。父亲和风细雨、别出心裁的“处理”,不仅感化了一个服软不服硬的“小牛犊子”,还使站在一旁的我,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在场的老师也都深为佩服。
作为老师,父亲最知道孩子读书的重要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许多农村学龄儿童都被家长留在田头割草挑菜或挣工分。母亲也希望能留一两个孩子在家里帮助做家务,减轻她的负担,让她多挣点工分。但父亲反复做她的工作:“孩子不读书是个‘睁眼瞎’,长大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我在学校动员许多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自己的孩子怎能不读书呢!”在父亲的坚持下,尽管患病的母亲挣不了几个工分,家里年年超支称不到粮、草,最后一副板门摘给生产队抵超支款……但我们姐弟六人全部读到高中毕业,直到文化大革命大学停止招生才相继回乡劳动。这在当时贫穷落后的农村是十分少见的。不过,母亲却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享年仅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