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要从我的青少年时代说起。还是在六十年代末的时候,那时属于大集体化,农村粮食产量大都很低。尤其我们村里都是坡梁地,土地瘠薄,靠天吃饭,农民们即使劳动一整天,也很难填饱肚子,吃了上顿愁下顿,对于孩子多的人家更是苦不堪言了。
记得有一次,小队里分土豆片,所谓“土豆片”就是社员们给集体选切完了土豆种剩下的薄皮和没有种眼的土豆片。每人半斤,我们家五口人,分得了二斤半。妈妈拿回家洗干净,煮熟,平均分到五个碗里,然后把父亲和她的两份又给我们三个孩子分别夹了点,他们总是吃的最少。妈妈又给我们碗里搁了点食盐、醋和麻油,顿时扑鼻生香。对于我们这些饥饿中的孩子来说,那是一顿犹如过节的美餐,尽管薄土豆片还带着皮。我闻着油香味,一片一片细嚼慢咽,生怕吃快了品尝不了美餐的口感香味。在艰苦的日子里,有时父亲不知从哪里弄来几颗土豆,我们总是当作“珍稀佳肴”来享受。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上初中了,能为家里出点微力了。一次听大人们说距离我们村五六里的汾河对岸的静游村有菜园,春天季节园里就卖小葱,波菜。于是我和邻居同学议定去买点小葱,波菜去邻村兑换土豆吃。我利用礼拜天拿着大人借来的两元钱和同学相跟着一早就淌过汾河水去菜园里买了一担小葱,波菜,用箩筐挑着跑十几里去一个叫老马沟里的几个村拉里去兑换土豆。去老马沟需要爬两道梁,翻两条沟。当我沿村把那些蔬菜兑换成土豆时已到午后了。返回时,一路上肚子无食的饥渴,重担压力的坚持,头昏眼花的忍耐,交替休息的停留,回到家里时已天黑了。但当母亲把这些土豆做成饭食时,吃着喷香可口的土豆,犹如宫廷美宴般的享受。看着大人和弟妹的笑脸,庆贺着自己劳动获得的成果,那种满足感令人鼓舞和神清气爽。
我们家的子女多,我的弟妹们都是在吃着土豆长大的,而我的母亲则是在吃着土豆度过一个个月子难关的。
记得母亲在生弟妹时,整个月子里,由于家贫,一日三餐每顿喝着稀米汤,吃着两颗节省的烧土豆,为给弟妹们下奶。土豆让我们全家人度过了难关,也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对父母、对土豆结下了深深的感情。
到改革开放后,随着党在农村土地政策的落实,我们家有了自己的土地,可以安排土豆和其他农作物的调节种植了。父母每年总要安排比例较大的土地面积种土豆,即使每天吃土豆也足够一年的食用了。当然,我们那里每户人家都把土豆的种植当作主产量安排。
我的老家是娄烦县,对于生活在乡下的农民来说,对土豆充满了情感,是家家户户下饭必备的主食材。我们那里有句顺口溜叫“有大米,有白面,每顿离不开山药蛋。既能煮,又能蘸,天天吃它不生厌。加工调制多花样,营养味美金不换。”可以看出乡下农民们对土豆是何等的情有独钟了。
我老家的人们之所以对土豆亲睐,是因为它可以制作出多种多样的食品来,让人们百吃不厌。
土豆可以煮饭吃,如把土豆用卤水煮成稀粥,再放点麦粒、玉米、黄豆,这样熬出来的土豆外硬内绵,口感特好。稀粥的营养价值也高,还可以拔丝吃,切块炒着吃,制成土豆泥吃,用柴火烧熟吃,加工成粉面、粉条吃。把土豆煮熟,捣粘,配面粉搓成条,再蒸熟吃,俗话叫“圪搓搓”;还可以用细眼擦把土豆磨成泥,勒干拍成片蒸熟吃,俗话叫“摩擦擦”。尤其是“圪擦擦”和“摩擦擦”已经成为我家乡的地方风味特色代表食品。用羊肉、豆腐块和半熟的西红柿块加辣子做成卤料调味吃,那种口感是适口耐嚼,饱撑还香。甚至每个饭店都把这些具有地方风味的特色食品当作必打的招牌了。
据美国饮食营养协会洛娜﹒桑顿说土豆是典型的低能量食物,素有“第二面包”的美称。
英国科学家把土豆称为“百姓灵芝”,它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酚类物质,是天然的抗癌、抗氧化食品。很多国家正提倡大面积种植土豆,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我生长在乡下,吃着土豆长大,吃着土豆参加了工作,吃着土?狗钕鬃抛约旱墓夂腿龋业闹苌硐赴锒汲湟缱磐炼沟挠芰浚业囊簧怯胪炼瓜喟榈囊簧凶派钌钋樵档囊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