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是我囯北方地区传统主食之一,相传发源于山东泰安,是著名的小吃,历史悠久。
古代有书籍记载,如唐代《唐六典》,清代《煎饼赋》。因其需要较长时间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进食欲,面部神经运动,对视觉,听觉及嗅觉都有益。通常人们用的原料有豆面粉,米面粉,小麦面粉等。我很喜欢食用,但让我刻骨铭心的,还是儿时母亲用小麦磨制成的面粉做的煎饼。
那时物资匮乏,家境贫寒,根本没有什么零食可言。家中六口人的平时吃穿,都是母亲自己动手手中做出来的。母亲空闲时,还要做点儿刺绣,买钱补贴家用。小时候最馋的,就是母亲摊的煎饼,母亲摊的煎饼很好吃。当时因为农活太多,母亲很少摊煎饼,除非是特别的日子或家里来特别的客人,母亲才会做。那时年幼无知的还未入学的我,傻傻的只盼自己过生日,或者家里来重要的客人,这样就能吃到母亲摊的煎饼了。
那时侯可没有咱们现在的高科技产品电饼铛。用的是大铁锅,烧的是麦秸秆,摊煎饼靠得是过硬的技术。母亲每次摊煎饼我和妹妹弟弟便会围在边上,母亲一边和面糊一边给我们讲制作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母亲先将面粉和盐,调料,那时调料商店没卖的,是母亲称了各种原料自己制作的。(八角,桂皮,香叶之类的原料用火烘培好,再碾磨成粉状。)放入盆中,左手端瓢一点一点往面粉中倒水,右手用筷子不停搅拌而且只能是朝一个方向搅拌,这样搅拌的劲道,一直搅到成了没疙瘩的粘稠面糊,再一点点的加水一面搅拌直到成了稀稠合适的面糊。面糊太稀煎饼就会烂还不筋道,太稠了煎饼会过硬必须稀稠合适。最后一般再放一些洗净切的细碎的葱花,春夏季时会放一些洗净切的细碎的花椒树的嫩叶子。葱花味和花椒叶味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独特的香味。灶里烧的是麦秸秆,好掌握火候大小。麦秸秆放多点容易糊且里生,放太少容易色不匀不熟。当锅烧热时,母亲往锅舀一小勺子油,用勺背将油抹匀锅里底部那一块,大小跟据煎饼大小决定。油热且匀时用饭勺舀一勺面糊顺着油印转圈淋入。面糊多了会太厚,少了会有残缺不完整。一时趴下看火架入麦秸秆,一时起身擦手后翻看煎饼……
我们三个孩子痴痴地趴在灶台周围看着母亲摊煎饼。当那香喷喷的气味飘出时,我们三个馋得口水都要流出,忍不住伸出舌头舔舔,迫不及待的问母亲熟了没有,能不能先吃点解解馋。若是生日母亲会将第一张摊好的煎饼分给我们吃。倘若有客人,慈善的母亲会安抚我们等到吃饭时一起吃,管吃个够。那会儿我们会使劲地用鼻子吸煎饼的香味先过过瘾,我们吸鼻子会惹得母亲轻笑,同时也不忘安抚我们,要乖,等做好了一起吃,这样才礼貌。
九岁那年,搬进了新家,三间大瓦房宽敞明亮。清楚记得那年夏天,家住得挺远且平时难得一来的小脚姑婆来了。这位姑婆在家族里颇有威望,受人敬仰。母亲中午特地摊了煎饼,花椒叶味的。当母亲将那一摞薄而均匀,色泽黄亮,香气四溢盛放在大瓷盘里的煎饼,稀饭,凉拌黄瓜一一摆上小木桌后。母亲先请姑婆入坐,随后大家都坐下。母亲先双手捧着一张煎饼恭敬地请姑婆品尝,姑婆笑呵呵接过了煎饼,看了一看煎饼顿时眉开眼笑的说:“还没吃光这味就让人馋,我侄儿媳妇就是巧,你看这煎饼摊得不光匀称还薄薄的,火色又匀称整个又圆,来来都一起吃。”接着咬了一口仔细嚼嚼咽了又满意的说:“味道好极了又筋道,我侄儿有福,娶了个能干的巧媳妇,我这老婆子也跟着沾了光。”煎饼可以直接吃,因为摊之前已加入了佐料;也可以平铺一层凉拌黄瓜丝卷起吃;喜欢吃辣的可以再铺些油泼辣子和菜卷起吃……我们便大快朵颐起来,吃完了我们三个摸摸自己的小肚皮说吃饱了,惹的母亲和姑婆直笑。母亲还特意给外出干活晚上归家的父亲和为了赚学费走街串巷卖水果及蔬菜傍晚归家的哥哥留了一些。
岁月匆匆,煎饼早已成了小吃城、夜市以及酒店类的一道佳肴。我也长大了,成家了,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我第一次做煎饼时就享受了成功的喜悦。那会儿用的是煤气灶和小铁锅。不用再像母亲那样,一会儿扒锅底下看看加麦秸秆,一会擦手再翻看锅里的煎饼。现在用的是电饼档更方便了。我做煎饼加菜末的时候像母亲一样放细碎的葱花,有时候也放花椒叶切成的细末儿,有时候还会放韭菜碎末。味道各不相同。家里人很喜欢吃,只要说想吃我便做来吃。来了亲戚朋友,我也常做给他们吃,看着大家吃的心满意足我也很开心。
朋友,如果你来了,我也会做给你品尝,看你想品尝加什么菜的煎饼,当然还有稀饭小菜呢,并且将母亲当初的油泼辣子换成了“老干妈”,那个味道呀——“嘹咋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