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七月盛夏的时候,一场大雨过后,太阳一出,空气里氤氲着蒸笼一样的热气,酷暑难耐,宅在家里不敢出门。东秋村的琴妹打来电话,说让去喝杏汤。桑拿天,喝杏汤,别有一番滋味,思忖再三,决定和几个姐妹一同前往品尝。
八点钟出发,到达东秋时,琴妹已把做杏汤的材料准备齐全,我们刚好可以跟踪熬制杏汤的全过程,这也是我们早点出发的初衷。听琴妹说,杏仁是她做了两天的工作准备好的,先用小锤一个个砸去杏核坚硬的外壳,把杏仁干净地捡出来,数量足够时,在原始的石头碾子上碾压成连面带粒的碎玉米粒似的碎杏仁。
熬制开始,先往大铁锅里倒一定数量的凉水,碎杏仁随后倒进凉水锅里,接着,铁锅下面架起劈柴大火,“扬”杏汤也随之开始,有一人拿一个舀水用的大瓢,从锅里舀一瓢,举到一定的高度,再倒进锅里,再舀再倒,不间断的一直重复这个动作,这就是“扬”杏汤,直到锅开,还要继续重复,一个人扬累了,换人扬。这期间就可以把准备好的碎玉米粒,麦仁,花生仁,芸豆等这样难熟的食材,倒进锅里,一并熬煮、上扬。
一位长者说,这“扬”的过程,其实是把杏仁中的苦味让它飘出去,香味让它熬出来,老辈子流传下来的,要“扬”七百下。我估计,虽不一定要那么准确地一下一下地数够七百下,但上下不会差太多。一定程度时,边扬边要品一品,看看苦味是否全部“扬”出,我在期间,也品尝了好几次,一次比一次苦味减轻,直到最后,苦味全部“扬”出,口感发香味,这时,再将易熟的土豆块,豆角,俊达梗,依次倒入锅中,再加适量的盐和油,搅匀,继续在锅中翻搅,翻搅不能停,以免各种食物因吸水量大,汤稠,糊锅,确实很稠,要续水,待到稀稠程度合适,各种食物都熟透,这一大锅的杏汤就算熬制成功了,撤去锅下的火。
看着这满满的一大锅的美食,上浮的是,绿色的豆角、俊达梗,红色的花生仁,细碎的白色杏仁及黄色的土豆块、碎玉米粒已均匀地融合到汤的每一个部位,杏仁以及各种食物的香味,随着袅袅的烟气,溢满伙房,飘出屋外,弥漫整个院落。色香味俱全,因了这杏汤的熬制成功,姐妹们闷在桑拿的伙房里,柴火、热气的熏烤,大汗淋漓,轮番瓢“扬”,其中的辛苦,便可忽略不计,而乐在其中。
东秋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这熬杏汤也跟过大事一样,头一天,就邀请好了亲朋好友,还挨家挨户地告知乡亲们,只要在家,孩子大人都会前来品尝。我们把饭桌摆在大门口的长势茂盛、蓊郁翠绿、满树挂果的山楂树下,一碗碗鲜美的杏汤盛放桌子上,再放上咸菜,手工馒头,饭就开始了。大家边吃边赞美,杏仁的香味浓厚,土豆块软绵细腻,花生豆香脆,玉米、麦仁烂糊可口:“真好喝”“我喝两碗了”“我喝三碗了”“我肚子饱了,眼里还不饱”,说笑声,赞叹声不断。
再看乡亲们,不用等,谁来了,谁吃,陆陆续续,这家三口,那家两口,孩子,大人,男人,女人,他们会围坐在一起,吃完了,走人,给另一家腾地方,一拨一拨的走,一拨一拨的续,大家不用过多的客气,这场景让我们几个从县城来的姐妹感觉既新鲜又淳朴,全村人就像一家人一样,围坐一个桌子,吃一锅的饭菜,显得如此和谐,友善。